内容有部分借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85082/

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前年,一部以集结各大导演为看点的大合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火炸国庆档,在一众优秀电影中脱颖而出。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阵容方面丝毫不简单,以宁浩、陈凯歌为首的豪华导演阵容配以黄渤、张译、吴京等“老戏骨”,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展现国家发展富强的不平凡故事。最终也取得31亿票房的好成绩,荣获当年百花奖最佳影片。

而就在去年,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理由,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决胜小康,一部更为接地气、更应欢喜氛围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同期上映。与《祖国》以“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串联手法不同,《家乡》更多的是将镜头聚焦于乡村、市井等现实生活,也更容易引发国人在情感层面的共鸣。

在呈现形式上,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短片合集的形式算是国内大银幕首秀。虽然早在17、18年连续两年就有政治性宣传片《时间去哪儿了》和《半边天》——金砖国家导演电影拍摄合集,但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关联,仅是作为五大国合作共赢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电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

而这么一种“导演合集”的表现形式在世界影坛上其实也不算新鲜,无论是名导合作还是新导剪辑都能在影史长河中窥探到一二。尤为著名的是由35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名导联合执演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一部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在电影架构上尤为出奇,一部电影就能领略到不同导演千变万化的叙事风格。而另一部电影《浮生一日》的创作则更为大胆,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牵线托尼·斯科特,通过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以及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近4500小时的视频,展现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筛选剪辑成记录电影,以贴近生活的创意点被广为流传。

《家乡》作为这种形式在大银幕上的第二次尝试,即取得了高票房的不俗成绩,也为传统形式 的献礼片开辟了不一样的表现道路。所谓献礼片,就是在为迎接某一个拥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而特别筹备拍摄的电影,像之前的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还比如去年的《金刚川》。其共同点为均选取特定年份特定日期上映,不计成本聘用知名演员拍摄大场面,主旋律核心永远高于一切。此类影片绝大多数都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基于意识形态挂帅的创作策略,导致了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的空洞与刻板,最终因为不能很好的给观众代入感而饱受诟病。

经吸取前者的教训,《祖国》自从立项之初便明白了即使再多的明星主创也无法拯救故事方面的难堪。因此七个在故事上面毫不相干却在时间上有面密切联系的集合电影就此诞生。新中国成立、原氢弹爆炸、女排夺冠、香港回归等等具有历史性的画面被各大导演用“以小见大”的叙事形式呈现出来,再现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富强的70年历程。

说了这么多背后故事,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主菜《我和我的家乡》上来。《家乡》的五个短片充满了巧思,将喜剧的类型深度与乡村的主题情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无论是开篇的《北京好人》还是最后的《神笔马亮》,都是以“小品内核”的方式切入主题。当然,宁浩和彭大魔都是拍喜剧片的老手了,之前的作品也常有浓郁的小品味。在拟定了的明确创作方向后,即使每个短片各抒己见,观众整体观感下来也不会有太大偏差。每一部短片除了情感共鸣在发力,“小品内核”也功不可没。

不难发现,每一部短片都是以“谎言”为切入点,张北京骗医保、黄大宝巧圆谎、小范重建教室、乔树林道真相、马亮隐瞒留学,并且都以“谎言”拓展为荒诞搞笑的一系列故事来展现不同地区的市井生活,展现普通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彰显主旋律的目的。虽是如此,但《家乡》首先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电影,之后才称得上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由于每个导演功力不同,即便在创作理念上近乎一致,但创作出来的作品终归还是有差。

《北京好人》和《天上掉下个UFO》走的是纯喜剧路线。《北京好人》是五短片中唯一一部将背景设在大城市,并且也是唯一一部剧情上与《祖国》有亲密互动的短片。宁浩凭借着深厚的喜剧功底,将小人物的乐趣与忧虑展现得活灵活现,主演葛优与占义大叔也将每个包抖得掷地有声。剧情上的连贯也十分抢眼,能够迅速将观众代入感舒适愉快的情绪当中,起到了很好的“凤头”作用。再说个题外话,宁浩在结尾的镜头中很明显致敬了喜剧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何况都是占义叔本色出演,有趣的联动也颇有回味。《UFO》的话最抢眼的莫过于主演阵容,陈思诚导演不愧是个合格的商业导演,将唐探阵容提前搬上大荧幕好为唐探三造热,并且还有黄渤的加持,很难不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但显然陈导貌似有些用力过猛,并不能很好的驾驭“小品内核”的短片。黄渤饰演人物的原型也来头不小,在短视频上靠着自己独特发明而走红网络发家致富的up主手工耿,正符合了歌赞靠想法靠劳动脱贫致富的人民形象。

在表达情感方面,显然《最后一课》是高于《回乡之路》的。《回乡之路》以大西北共情点、植树造林为暗线依托,衬托的是老一辈西北人民为治理风沙改变家乡而不懈努力。但由于地域有差,大部分观众并没有经历过在风沙中的绝望,情感触碰其实并不是特别强烈。但《最后一课》以老师为带入点,加之范伟金马级别的演技与徐峥娴熟的蒙太奇拍摄手法,把整部短片的气氛烘托提升了一个档次,细节的处理直戳人痛点与泪点,不自觉地就让人回想起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点滴时光。对我而言,《最后一课》是五个故事中最具水准的一部,它通过个体记忆与心理困境,精妙地展现出乡村的发展和变化,既完成了主旋律的诉求,也无意中传达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连接。

要谈最能捕获眼球的短片,当然要属压轴戏《神笔马亮》。毕竟开心麻花操手作品,很难不把观众逗乐。当然最大的功劳还得归功于沈腾马丽这对“黄金搭档”,这也是他俩第三次在大屏幕上进行合作。在镜头艺术上也颇为特殊,直接将农村风光与俄罗斯油画艺术相结合,既有中国广袤农村背景的熟悉感,也掺杂着别具一格的异国风情。观众也看到不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以及更多的乡村空间的展现,当然故事所传达的情感更是锦上添花。

虽然相比之下短片质量参差不齐,但不一定非要比出个高低贵贱。整部电影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再像以往的献礼片一样将“爱国主义”作为立项根本,转而另寻他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走接地气的乡土道路。事实证明,这也何尝是另一种不种“出路”呢?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主旋律片子,在既能完成主旋律任务的同时,还能给观众留下别样的观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