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高法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后,找来这部影片,它是现实的写照。

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意外怀孕,瞒住极尽嘲讽的父亲和焦头烂额的母亲,选择家附近的一家帮扶机构,机构能够给予的是一个在超市就可以买到的验孕棒,还有一沓小册子,包含领养、产妇权利和丈夫责任。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被给予何等产妇权利,只有无尽的青春烦恼和生育义务。领养意味着怀胎十月的孩子由于阶段性原因被迫分离,在歌颂母亲伟大的同时,逼迫此时不愿生育的女性生孩子,再转交她人,母爱仿佛是讴歌的工具,必要时可以立即舍弃的情感。全片绝妙在于,没有人探寻孩子的父亲,他就是一个提供精子的小毛孩,如果奥顿给他打电话,估计能获得的反馈是惊讶地支支吾吾,可能还有一沓钱,花钱买安静,简称“封口费”。

任由被错误携带的孩子被孕育,上学成为问题,还有青春期随之而来的荡妇羞辱,很难继续读书,辍学,终成打几份零工、独自抚养小孩的单亲妈妈,因为小孩与孕母必然的人身依附性,所有人都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她不行,她必须留下来承担所有的后果,包括身体变化、社会舆论及小孩带来的经济压力。凭什么?堕胎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对孩子的选择,重要的是它关乎一个女人的一生。未成形的婴儿权利似乎大于孕母,她被“封口”,无权抗拒命运。上帝作为真理、道路和生命,指示命运,在暴风骤雨中仰脸接受洗礼,但是这不意味着,在还有选择的时候放弃,我们都愿意成为骄傲的女人,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一目了然的悲惨境遇。

对于所有恋爱的女孩,应该撕开那层窗户纸,忠告“别怀孕”,在此之前,不论遇见谁,还在行使自由的性和爱,“错误的携带”后,汹涌而来的“劝生”浪潮,母性的觉醒,身体不再由个人说了算。装有新生命的子宫成为人类繁衍的公共议题,电影里的帮扶机构甚至不惜以检测月份作假来推波助澜。

奥顿是幸运的,有当机立断在超市偷钱留存“堕胎基金”的表妹,遇见一连串热心的医护人员,缺失其中的任意一环,她都无法在一边倒的挽留声中赢掉这场拔河,每个人都在献出下一步,她向左向右,最终拐到内心想走的路。

有哪位女性在私密空间轻柔耐心地被一遍遍重复询问?“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问题关于亲密关系里的性暴力、胁迫、虐待,以及幼年时可能的猥亵、性侵。是否有人曾关切地指引我们,密闭空间里的权力关系不对等,他人的强迫、引诱是一种绝对的错误,我们不应轻易感到抱歉并且顺从。答案是没有。衣冠不整的父亲对着电视机,大腿夹着家里的狗子,轻易说出“它不是个婊子”的脏话。舞台下哄笑的男生大喊:“荡妇”。自我感觉良好的超市顾客和随时发情的经理,随意搭讪、磨砂着用亲吻赠予回程车票的中产男孩,电影里的男人并不脸谱化,却足够典型。女性还期待什么呢,一遍遍试探:“你结婚后会不会变坏?”不需要回答,跟奥顿一样,不需追问,出现烂摊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

失恋后染头发,知晓怀孕后打鼻钉,都是向内唤新的方式,能够处决的范围仅有自己身体,施以最轻微的伤害,唤起被严厉驯化,变乖之前野的灵魂。

我为什么不能处理自己的身体了,就因为里面有个小生命,就可以涌入无数声音,被处理成公共回声厅,由孩子父亲宰割权利么。我不同意,此处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