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百击》到《精疲力尽》,近期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电影让我颇具惊喜,最近计划每周至少找部新浪潮电影作为本周电影的候补,恰逢上周在b站寻找《坏血》中的奔跑画面时,看到了《戏梦巴黎》与《法外之徒》中卢浮宫的奔跑画面,不由让我心生好奇,于是本日便安排了《法外之徒》和《戏梦巴黎》两片连看,那作为开篇的自然是戈达尔的《法外之徒》。
电影从开始就塑造了两名男士弗朗茨,阿瑟和一名女性奥迪尔三人之间的故事,一名循规蹈矩富人家侄女奥迪尔在英语课上对阿瑟心动,而被弗朗茨和阿瑟蛊惑对主人家中的资产产生了念想,从而走上犯罪途径的故事。不知电影的人员设置是否参考了《祖与占》,但不可否认的是三人的关系确实更能体现人物情绪的流动和情感的变化。电影的故事很符合欧洲文艺片的调性,应该说本片就是一部欧洲文艺电影的典范和教科书。
电影在画面构图和场景塑造人物上,极其优异,当女孩从零钱包中偷取钱后肆意奔跑的场景,既凸显了她打破规则后的愉悦,同时和她在前段骑车时通过左右手示意自己左转右转那样的遵守规则,而出来后的女孩则开始翻墙过河预示着规则的打破。而这种奔跑同时也透露着一种肆意和放纵的青春气息。电影通过画面展示情感和心意传递的方法也是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点烟这个简单的行为完成了三者间关系的阐述,同时通过聊天时的画框分割以展示角色立场的统一和分裂也是电影中使用的技法,包括使用舞蹈确认三人爱情关系和心意的方式都让人大开眼界,即是是60年前的电影,如此精心的排布和拍摄方法让人惊叹,戈达尔确实天赋异禀。电影中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桥段在今天的文艺电影中尤为可见。
除了这些特点,我愿称之为文艺片教科书的原因之一便是相对于当下的文艺片来说电影虽然融入了大量的空镜头,但是为考虑到观众的视角,电影依旧采用了念白的方式将环境以及其所凸显的氛围表述了出来,在当下的文艺电影中导演似乎已经开始默认环境是人物心理的映射,同时对应的解释也已经被导演所抹去,而《法外之徒》似乎更方便观众去入门文艺片,既包含了荷兰角,空镜等技法,导演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向观众解释了这些技法的作用,不由让人心生佩服。
当然电影中依旧包含了了戈达尔在《精疲力尽》中的一些影像风格,如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依旧有着《精疲力尽》中的一些影子,同时也在试图着讨论一些“to be or not to be”这样深奥的哲学问题,相较于《精疲力尽》中大量的跳剪,《法外之徒》的剪辑在这方面就克制的多,很多的长镜头使得电影的观感更加连续,更加自然。电影结尾处阿瑟中枪后痛苦而又挣扎的向叔父走去,并在绝望后扣下扳机,与伤害自己的家庭做出了告别。从而引出了奥迪尔对弗兰茨袒露“每个人都是一座情感的孤岛”这样的观念。而阿瑟死亡时的挣扎也不由的让人联想到《精疲力尽》中米歇尔那跌撞而又痛苦的死亡。
个人评分:9.2分,极其推荐的文艺片入门电影,在看过本片后,再回到王家卫的电影会发现其电影中充斥着不少本片的影子。
文艺片的教科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梦境,回忆,现实
电影开始于拥挤的公路上,车堵的水泄不通,而男人基于从这辆汽车中脱困,想要脱离原本的轨迹,可两边拥挤的车内连门都无法打开,一辆辆满载人群的车辆中,一双双眼镜冷眼旁观着男人的徒劳无功。随着男人脱困而出,男人似乎获得了自由,可一根绳子将男 ...
好莱坞电影集大成者
久闻《美国往事》的大名,好莱坞的评价体系中本片是电影排名前10位的常客,可近4个小时的容量不由得让人望而却步,近期久违空闲,终于铁下心来一睹为快,总体观影过程非常愉快,时光飞逝竟不觉冗长,电影内容饱满,技法也丰富,可谓是好莱坞电影的 ...
德州巴黎
德州和巴黎两个本无关联的地域如何能够联系到一起,当男人出现的第一幕就展现了这种冲突感,满身灰尘但又穿着体面的西装打着领带,男人一言不发,即是联系到了他的兄弟,才从兄弟口中知道男人叫柴维,已经失踪四年了。直到男人第一句话出口便是:“巴 ...
焦土之城
电影从开始的平移镜头就能看出维伦纽瓦的一些风格特征,相似的镜头在《边境杀手》,《沙丘2》都有展现,似乎是维伦纽瓦较为喜欢的一种开场方式,电影从一帮孩子开始,却在标题之后突然转到了一位母亲的死讯。而维伦纽瓦似乎也很钟意这种抽丝剥茧,一 ...
"同权同责"的方形
去年期待了一个春节档的《红毯先生》最终在流媒体上映后,马不停蹄的看了下,但效果却乏善可陈,近日在搜索电影时正好看到了《红毯先生》的原作《方形》,于是便找来一看。初看电影时还不曾看导演便是鲁本.奥斯特伦德,但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一种《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