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上映了,我在第一时间买了电影票。还没有在影院银幕上看过万玛的片子,这是第一次,因为对万玛开始感兴趣的时候银幕上已经没有他的片子放映了。影厅很小,人也不多,算上我大概只有十个。我们簇在中间,龙标出现,字幕落下,一直都很安静。

我带着很主观的、私人的情绪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承认。这样的感觉或许会影响我对这部片子的客观评价,所以我今天不做影片赏析式的学院派分析,我只谈自己的感受。

《雪豹》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并非西藏),一只雪豹半夜潜进了一户牧民家的羊圈,咬死了九只羯羊。羯羊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牧民将雪豹关在了自家羊圈里,儿子(金巴饰演)主张以暴制暴,父亲想要放生,小儿子(在寺庙当喇嘛,因为酷爱拍摄雪豹而得名雪豹喇嘛)得知此事后联系到当地电视台前来拍摄。这只雪豹何去何从?几方势力展开对峙。

...

这部电影糅合了万玛电影序列里的诸多元素。

1.与电影创作有关的双套层结构(类似《八部半》)。电影开场,几人在车内的场景酷似影片《寻找智美更登》。《雪豹》中,车内的几人在为电视台的创作拍摄素材,《寻找智美更登》则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寻找“智美更登”途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摄影机的在场,风景的发现,使古老的、神秘的藏地掀开了一道现代文明的口子。藏地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一隅,藏地变成了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与现代文化有区别的他者。

...
《寻找智美更登》

2.西部公路片范式—《撞死了一只羊》《寻找智美更登》。

...
《撞死了一只羊》

西北草原广袤无垠,常常是一条公路盘踞到天际。天高地远,车只管在路上走,路两旁尽是成片的牦牛和羊群,偶尔也会看到一位藏族阿切跟在牛羊群后头。

...

万玛的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就是交通工具的出现,不管是影片想要达成某种艺术效果也好还是从现实因素出发。《雪豹》中的一众人开车碰到野驴后我立马就想到了《撞死了一只羊》里的金巴,以至于后来看到“雪豹喇嘛”幻视的黑白段落时脑海中一直重复着那句出现在《撞死了一只羊》中的藏族谚语: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3.黑白色调的重复使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影片《撞死了一只羊》通过了某个人的视角看到的复仇康巴藏人用的就是黑白色调;《塔洛》更是全片大胆运用了黑白色调;《雪豹》里的黑白色调更是耐人寻味,一方面它代表了从雪豹的视角中看到的画面,另一方面它讲述了非叙事时空中发生的事件。我觉得万玛给黑白色调赋予了一种态度:现实世界复杂纷扰,我们看到的越多,选择的越多,迷失的也越多。世间万物变化发展如同车流一般川流不息,早上流行的某种理念到了下午可能就变了另一幅模样。当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的时候,时间流逝的时候,人们会想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黑白世界非此即彼,康巴藏人的规矩是复仇才不羞耻,塔洛在“轻如鸿毛,重如泰山”前的失落和剃光头发人财两空的彷徨。《雪豹》里,不管是物种之间的隔离还是人与人的“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对峙,撇开一切,当我们对视相望时,我看到了你的前世今生,我看到你我之间神性的联系。观念、物欲,在此刻消失殆尽。

4.性灵现实主义的凸显。“性灵现实主义”是学者徐枫在总结万玛影片创作特色时提出的一种说法,大概意思就是:万玛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例如《气球》中的“水中亡灵”、“梦中祛痣”的场面。但是这种万玛式的“超现实主义”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不同。万玛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在非藏地群体看来是魔幻的,但是在藏民中,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这是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由此,学者徐枫称之为“性灵现实主义”。在《雪豹》中,万玛又一次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传达了藏传佛教中轮回转世的世界观,以及善恶有报的因果论。

说到《雪豹》中的灵气,我想提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金巴饰演的大儿子用挖掘机把死掉的羯羊尸体运到羊圈外,父亲和“雪豹喇嘛”将羯羊抬到了山上给不远处的雪豹幼崽充饥。在这时,二人站在山腰呼唤高处的雪豹幼崽,小雪豹迟迟未动,僵持之后父子二人决定下山,此时画面前景是趴在羊圈上围观的几人,背景则是父子一前一后沿着三角山形的斜边踱步,顺着这条直线看去,中间是羯羊尸体,后边是小雪豹在慢慢靠近。

...
《第七封印》

5.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藏地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是万玛电影的一贯主题,但是万玛并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在《气球》里面,妻子只能无奈求助于寺庙祈福;塔洛以手持鞭炮作为影片的结束。《雪豹》又是怎样呢?前面我们说,关于雪豹的何去何从发展出了几方势力:大儿子(金巴)作为一个损失了生产资料的牧民想要对雪豹以暴制暴;父亲和小儿子雪豹喇嘛代表了虔诚的朝圣者,要求放生雪豹;电视台一众人和森林消防作为调和的一方存在;公安局警察则是现代文明秩序的维护者。可以看到,调和的一方此时是失语的,牧民金巴一家的损失无人承担,只得请出权力机关。“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宏大的言语和现实切实利益相比是那样苍白无力。权力抵达了一个真空地带。矛盾并非存在于牧民与雪豹之间的利益关系链中,而在于宏大的结构中。

6.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本质都是语言问题,因为只有当一个问题能够被语言描述,它才能被人类理解,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语言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万玛电影总是充斥着不同的语言:汉语(普通话和青海方言)、藏语。在《雪豹》中我明显感到万玛比以往更加注重藏语的出现,影片中手持摄影机的汉人学起了藏文字母。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藏地导演的创作之所以被称为藏地新浪潮,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与以往藏族题材电影相比,影片中引入了藏语母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母语的使用是文化主体的表征。

我是青海人,听得懂方言,偶尔能听懂一两句藏语(例如"谢谢"、"等一下"之类的哈哈哈),影片中出现的场景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所以会觉得自己跟万玛的电影更近一些。观影的时候我格外注重电影中方言的使用,如果说藏语和汉语代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相融,那么方言显示了社会、文化圈层中主流和边缘的交错关系。

7.金巴的表演。我很喜欢金巴,他演得很好,这部影片演得更是一流,西宁影帝名副其实!

怀念万玛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