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当我们提到这个简单的国家名词,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战争?军队?当此片针对以色列的教育以及生活理念的一幕幕展现在我眼前时,无疑给我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感受这个国家和他们的教育理念。

创始公司或许看起来像是离我们很远,甚至在“创业“这个96%失败率的结果上来看,仿佛向周围人提出这一想法都显得荒唐可笑,反之倘若你上岸成功,如愿进入编制,家人可能会举杯为你所谓的稳定未来同庆,甚至以此为例教育下一代,仿佛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单色调才算美好。可有时连我们也会忘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本就独一无二,又何必去追寻色谱中唯一的色彩,而被誉为创新国度的以色列,他们所接受的并不是打压式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告诉你,你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以及“你太不成熟了。“仍在初中的以色列CEO们给我们当今所谓成熟的成年人展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孩子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并且去想怎么去解决问题。”

在满是标准化答案的学生生涯,到突然踏入无边界的社会生活,在连手机使用时间都被控制的不满,到报复性放纵熬夜的茫然,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或许影片中的教育家德隆,给了我们属于他的答案,那就是尊重。当从我们拥有记忆起,成年人总会从他们的角度,他们所谓正确的方式,去强迫性的让我们去服从,仿佛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一本手册,上面印刷的是统一版式的油墨色。

...

但当我们回想我们的学生生涯,是否也曾抱怨过,埋怨着家人和学校给予我们的约束与引发的逆反?难道我们要用让我们备受煎熬的教育理念,再一成不变的将这份夹杂着不满情绪的手册传递给下一代?以色列教育家德隆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导演周轶君,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去约束色彩的绽放,于是他给予了儿子对自己时间以及事情足够的支配权,让他去在自己人生的画板上选择自己的着墨点,于是乎儿子在落下人生画板时,学会了控制力度去描绘出更出彩的那副属于自己的画卷。

...

以色列的无论男女,在成人后都会参加军队,而军队中,当上级发现所有人的想法,都仿佛是被固化一般的整齐时,这时的他们并不是引以为傲,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让人们整齐划一的政策是多么的完美,相反,他们会去反思并讨论,为何出现了如此现象?如同《乌合之众》中向我们提出的:“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反观我们现如今的教育体系,恨不得一切都是统一形成的,所有的学生都是为了所谓的成绩形成一样听话的性格,养成同样的理想。没有所谓的百家争鸣,有的,更多的是仿佛流水线下如出一辙呆滞且无力的笑容。

我们教育的主体到底是谁?这是我在观看影片后提出最大的疑惑。应试教育交出的答卷,我们真的满意了吗?从以色列的妈妈上我们得到的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才,但是他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没有达成传统的成功,但是只要他成为他自己就可以了。”

...

成功的定义,并不该被一份份的数据和图标以及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所约束。相反,失败也并不该是被持有恐惧和不堪的代名词: “不会因为你的一次失败的这个结果而否定你的所有努力。相反这个结果是最不重要的。”

按下人生的暂停键,停下来,去环顾周边的一切。或许,也会是一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