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尼亚舅舅》在这版之前我看过两次演出,对这个本子的疑问是最后的价值和故事有点脱节,好像为了正能量强扭。但确实出彩的升华部分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给过我的人生很多正向的意义,只是我不相信万尼亚的等待会有结果罢了。

当然,觉醒的舅舅哭诉自己的一生,最后开枪解决问题的戏剧性高潮是印象深刻的,但人物是因无能而疯狂,还是因悲怆而疯狂,这个就取决于表演的能力了。两次现场演出的观赏后我对这一经典剧目的印象是看似无赖但颇为悲伤的舅舅;以及美丽的续弦、长相普通的继女与医生之间的三角恋;爸爸好似阁楼上的疯男人,江郎才尽却折磨着一家子人脆弱的神经。

然后我进入了安德鲁·斯科特的独角戏。如果之前对契诃夫的文本不熟悉,是有点代入艰难,毕竟一个人分饰所有角色,庄园里的上上下下,就差小狗们没有亲自扮演了。然后他用道具(红手绢、播放器、烟);习惯性动作(摩挲项链的手、拍疼痛的腿)当然最最关键的是语调和神态将人物一一划分。少女、少妇、颇有姿色的女佣、老妇;颓唐的舅舅、理想主义却苦闷的医生、傻乎乎却可敬自尊的下人、江郎才尽不切实际的父亲,全部跃然纸上。并且他们对话,他们冲突,他们真情流露又反思生活,他们困住自己又都在尝试小小的突破,为压抑的现实做一点小小的改变。一个人演这些,能完成已是不易,但更精妙的是因为一个人演产生了我来之前根本未曾想过的效果。

海伦娜明知医生每天过来是因为自己,心里也欢喜,但已嫁作人妇,她十分通透,却也不想背叛。继女索尼娅向她坦陈自己对医生的爱,她决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替孩子理清关系,让继女不再受相思之苦。她说要审讯他,于是开始了一段精彩的对手戏。一个一边种树一边行医的理想主义者,和她讲完了自己对于森林和未来的期许后,两人进入正题, 借着询问男人对索尼娅的看法,实则走进了对彼此感情的试探。所有好的感情戏,都是爱而不得,都是能指与所指,两个系统。但这次更为精绝,因为所有的戏份在一张脸上。男人攻,女人防,男人要挑明爱意,女人要继续装傻。这里实况录像的镜头语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推成近景后,全然都是斯科特的表演空间。他勇,她怕,他推她走出防线,但她比起爱,更渴望获得他的尊重。一个演员在两个人物之间无穷切换,而妙就妙在,情到深处,泪光闪闪,那一刻,你不知道是男人因违背道德折磨人心的爱而哽咽,还是女人因感动于爱却更想辛酸地隐忍下去终于委屈落泪。抑或是,那一刻,他们都哭了。如果两人饰演,不会有这样巧妙的时刻,爱的艰难从未如此具体过。

当然,最该诠释的是舅舅,是当夜发疯的舅舅,这个舅舅比我看过的版本甚至多了几分理性,甚至他一遍遍确认了姐夫的话,“把庄园卖掉,把我们遣散?”他在悲愤中,在眼泪与鼻涕里一遍遍重复着“我是有天赋的,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令观者心痛不已。所以拿出枪,做最后的反抗,合情合理。我突然明白,这一夜的舅舅是发疯,但那子弹没打中也不足为奇,因为本就不是射向压榨自己的姐夫,更像是射向无法逃离命运的庸常自己。

所以,清唱一首“如果你离去”的歌曲用作告别,用作大高潮后给观众的喘息,刚刚好。

最后索尼娅上价值的时候,这一次,没有因为文本感到不适,斯科特把一整段话诠释成了一种无奈的自洽,好像悼词一般。第一次我看到的表演是索尼娅说完后崩溃大哭,但还要去安慰舅舅。而不是往常版本中望向太阳的一脸希望。然后,他转身,他关灯,寂灭的黑为人物画上句号。通了,完整的、贯穿的、一气呵成的悲怆聚拢在台上台下的场域中。

一人分饰九角,高精度纯密度地漂亮完成了。之前的他,出现在《伦敦生活》、《神探夏洛克》中令人过目不忘。这出戏后的他,应该是永生难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