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给我的启发有3点:

一、淘汰式消费

商业资本为了刺激消费,操纵商品的报废属性,人为缩短产品的寿命。片子利用了苹果和宜家两个被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的产品举例。其实家具的使用寿命没有那么短,而宜家的广告中在鼓励扔掉旧家具换新的。而苹果是通过缩短电池的寿命和设置维修障碍来让苹果成为快消品。

快消品意味着什么?年抛,月抛,周抛,甚至日抛。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特别快,同样还有是cheap,低价值。让我联想到,现在人的属性是否也是商业社会为了自身利益,人为的缩短工作寿命,设置了报废属性(当到了一定年龄你对社会公司没价值,理所当然的被淘汰)。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否被洗脑了,被动接受了这种淘汰?流行的、主流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如何让自己不被这种淘汰式消费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二、竞争性消费

片子里提到的另外一个消费驱动因素:攀比。也就是很多消费并不是从自己真正需要出发的,而是邻居有了,我也要有,甚至我要比他的更好。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比的对象变成了媒体。现在的网红效应也是营造竞争性消费的一部分表现形式吧。

购买也是一种习惯。世上并无好习惯或坏习惯之分,只有有效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上很有效。所有的习惯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你服务。给不理性消费贴否定标签之前,最应该思考,为什么想要买。买这个东西是服务于自己的什么,情绪?欲望?脆弱?嫉妒?或者是喂养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找一个有同样服务功能但是无害的习惯来替代它。

远离竞争,远离攀比,远离不切当的比较,决定人幸福程度的绝大多部分。

三、变相的农奴制

图片

这一点是最最最最戳我的。虽然但是不能展开说了。

把责任和希望寄托给谁,你就是谁的奴隶。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摆脱成为奴隶的第一步。

最后,所有的一切,是商业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创造和引导的。而我们,不假思索的被卷入对自己无益的消费中。可是,人不是都是自私自利,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在消费中,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利益出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