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题材,当第一个人拍它,拍好了我会赞美,如果十个人或者更多人拍它,我会挑剔。一种逻辑,第一个人用,我会觉得有新鲜感,如果十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用,我通常都是批评。带有原创性的题材在国内还是不多,关注本土人民最根本生存议题的导演实际上却也不少,但是拍得好的真的非常之少,我一直觉得导演的思维和对现实的观察与艺术体悟是比题材更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就如同这部喜丧,它的好我其实并不觉得在于大多数观众看来所谓的真实,或者说一种道德议题,其实这东西并不新鲜,我们从小到大,可以说无数次见证过那些大同小异的中国式孝道(它就是一个现实问题),甚至不是什么小众概念,如果你没看到父母子女婆媳亲友之间那些个破事,只能说你选择性失明,在当代有大量的我们就是现实中的“他们”,所以,如今我更成熟的看待这类现实议题,我可能当下觉得从道德层面去看生存议题这是一种非常浅层次的理解,道德之下人性的黑白、对错,实际上都根植于生存的基础——保障、满足并维护狭隘个体们更好的生存利益,所以深层次来看,它是关于自私,我觉得这是一种动物性生存本能,只是我们的主角是人,人的亲缘关系与道德的至高标准,总是在衡量和批判这种自私,但生存最复杂的问题在于,自私是个没完没了的根本矛盾,你存在,你就会自私,这与你智慧高低无关,与德行对自我的约束有关,而人是一种群体动物,在群体里头,个体的自私通过群体关系会衍生并爆发更多复杂矛盾,或者浅层次理解为一种“恶”,它可以是“欲”,可以只是某个“念头”,可以催发出某种语言或者行为,也可以在群体之间产生更大的因果逻辑,我觉得这是我们看待现实也好,看待现实问题所不可忽视的——现实的根本即生存矛盾!
喜丧这部作品,我不认为它足够完美,它的表达实际上依旧遵从一种清晰的逻辑,但是它依旧是一部佳作,导演在表达这个题材的过程中,除了故事的主线,他相对的让自己消失掉了,所以会发现这部作品有更多好的视角在于它平静的观察,这个表达,从导演层面,是做了取舍,所以它整体的呈现非常克制,我觉得这是作品出色的地方,而非职业演员,尤其是母亲这个觉得的扮演者,更是给出了超越专业演员的表达实力,我对专业演员依旧是非常理性的态度,一方面我认为它催生了真正懂电影,懂电影表演,在表演艺术领域越走越远的演员,他们的表演,可以立于一个很高的深度和立意,另一方面,大多数专业演员在我看来,平庸得一文不值,表演的理念、思维、技巧、传达的思想,赋予人物的内涵,都极其肤浅并且同类化,当代的专业演员其实更多是后者,一个好的表演范式,可以催生一万位用同类范式创作的演员,这并不夸张,平庸的观众和业内实际上在追捧后者,因为实际上,他们欠缺足够高的审美能力去理解更好的前者,现今的影帝影后,通常水准都没有那么高,但是在没有被批判之前,已经成为另一种同行或者观众追捧的一种范式。在这种背景下,我只能说,珍惜非专业演员,他们或许多数会成为一种表演灾难,但是有少数会比专业演员更有价值。
总体,我喜欢这部电影,也欣赏这位扮演母亲的非专业演员,她的喜悲就如同她的存在,是被彻底无视的,她既被子女们绑架,也被自我绑架,她的悲剧源于从一开始社会现实和家庭现实就选择了她成为悲剧的牺牲品,而她,只是自陷于悲剧,社会,家庭,或者她自己,都给不了自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