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驚喜,但是更多的還是可惜。
我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等一個時刻它能告訴我它不是在借鑒《黑天鵝》,但是很可惜,從鏡子砸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完了,果然如此。
劇本上,它其實沒有照搬黑天鵝的整體叙事方式,國内的題材其實也沒有辦法去徹底的照搬這種極端戲劇化的風格和形式,但是這部作品的内核沒變,它除了本土化的叙事思路魔改,以及核心戲劇沖突的改變(這部作品表面的一層是母女關系,另一層依舊是和自我),它并沒有呈現任何新鮮的東西。
張子楓的表演是驚喜,馬伊琍發揮也不錯,但是依舊都不夠讓我滿意。我對國外演員的标準更高,《黑天鵝》裡的波波都沒能夠讓我完全滿意,更何況這部作品?當然,我認為黑天鵝的表演更踩在了一種戲劇表演文化和工業化表演之間的平衡點上,所以在專業化的表演層面,波波這種更偏感受性的演員也偶然的進入到了一種成功類型的表演裡去,她的五月十二月和妮可基德曼的小心肝兒也可以作為一種例子,就是當一些美國演員開始重走一遍歐洲女演員已經走過的路時,那種隔閡,那種被歐/美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文化在彼此适應過程中的互相反擊,促成了這種表演文化融合的災難後果。
我不希望再看到一種更工業化制作的表演在中國生根發芽,我們唯一的方式是從自己的文化裡找到一種新的表演方式,來适應更本土化的人物和文化,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對導演和演員都提出更高的标準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