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槽后面看的真心难受有种看小田香的电影莫名就看那个女性的生活百无聊赖进行的焦灼感。。
比较真实的描写: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有时候确实是在社会观念下根深蒂固(比如“不小心”让女的堕胎明知道对方很饿还非要让对方等着自己一起吃饭比如性同意的缺失);女性基本上只能做男人的附庸物所以说的都是言之无味的客套话和琐碎意识到自己是累赘却什么都不能改变只能通过发疯来表达自己;以及不知道是社会过于纵容自己还是对困境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归结于心理疾病做一些无关痛痒的“治疗”(可是甚至连病理化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是无业);没有国籍的身份认同感所以不管在哪里都像是漂泊。
喜欢的镜头:堕胎了的女主站在两个怀孕的女人面前很无语的客套并被对比身高;脱毛时冰冷机械的画面(但真的很不喜欢日本电影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留白。。)
据说受了韩炳哲启发?
随便写写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零碎
看长镜头片子最忌讳什么笔记也不做光看,你以为搁这冥想呢?——最能看懂的一部安哲,同样是拍边境问题比商业煽情片共同警备线不知道高到什么档次去了;回环的台词、镜头、剧本对照让人看完之后恍如隔世……一定会重看仔细拉片计算镜头数量和镜头时间 ...
黑暗中记笔记写道
整体观感像蟹工船小说。160分钟版本全程记笔记还是发现了一些工整的意象和台词上的对仗(文学性的部分):①全家福画像从光鲜亮丽到布满阴影到最后黯淡无光仿佛蒙灰放在角落(始终和耶稣像放在一起)②码头卖东西失败-成功-失败;人从喧闹-吵闹 ...
随写
哇塞好短!可以迅速看:30年代前后银幕上不是格里菲斯的宏大场面就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杂耍蒙太奇;总之电影的纪实性在梅里埃之后就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虽然北方的纳努克是关于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影片、但人们去看更多的还是一种猎奇心理。是这部 ...
民主的英雄,康米主义的斗士
北影节首映:《贝林格·宏图大志》伟大的片子!可惜根据行程安排看不到导演映后????????70s:意大利阿连德希望通过和基督教民主党派人士联合通过民主选举走向共产主义,但最后被红军旅恐怖分子袭击,依靠个人能力与魅力使得意大利共产党一 ...
现在一集一集追完番回头看乐队名“世界”,我想编剧肯定是在母鸡卡世界观上下了更大的功夫也是更有野心的。mygo的爆火只是纯粹的偶然。时间拨回2023年,那时候简中互联网尚处于鉴证与各种亚文化大潮开始退潮的复工时期,“乐队”题材的番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