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前天看的《夜以继日》

再次吞吐镜像的气息

以及疑惑趋近于真实是否只是妄加的定义

是谁把幻想投射给不存在的人

是谁企图从虚无中通过假象来寻求安慰

暂且引经据典

:戈达尔《精疲力尽》

:伯格曼《假面》

首先和电影不同

痛苦和虚无我会选择前者

多数人凭仗痛感感知存在 积攒证据

而在《夜以继日》中

这种痛感在于欲望的无休无止

双重/多重选择无效或者说是答案的解题失败

甚至可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

命题本身在被解构 在被心理偷换主语

以至于人物的欲望自始至终悬浮空中

《假面》的参照意义更进一步

(搏击俱乐部 穆赫兰道 黑天鹅相对商业

Alma和Elizabeth两个人/一个人

稍稍忽视符号

忽视拉康镜像理论 忽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

他的高明以实验的形式对观众进行催眠

不倾向于以“他者”对女主审视与拷问

我更有意将女主的主观放大

观察她的选择与心理投射

而屡屡受挫反映出的是对自我的不可知

常常回忆起德尔斐神殿雕刻的箴言:

人 认识你自己

朝子的行为本质是对其个人的模糊 犹疑

当然如果放松来看我也愿意说

是导演对现代情感的调侃与戏谑

(特别是男女主角戏外真实发生的事件

故事狗血与生活巧合撞满怀

另外说到《海上钢琴师》

我一直佩服故事本身与二元解读

先说问题:

和所有偏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片子差不多

(romanticism本身是上等品

可问题在于对事实的暧昧性舍取

也让沉浸的过程中始终脱不了理性的羁绊

即 混沌的失真

再一个就是过于商业化的技巧

我对于技巧的态度是

它属于后天的优势条件 有着对于受众/市场固定语法 投入大 风险大 收益大

但同时带来的是不信任 是怀疑

戏剧性也是

观众对真实本身尚且存疑

所以对于戏剧性带来的不真实而引起的焦虑感也算是自然事件(尽管享受其中甚至可能参与其中

优点呢

优点是1900和Max Tooney是两个人或是同一个人 都能论证得当(我偏向同一个人

再一个就是佩服导演以这么温馨的一个外壳裹挟着这么炙热的政治呼吁

(另外我几年前或许觉得这调子是悲的 后来反而无比认同海洋犬的宿命

最后说回这些天一直在探讨的巴赞

他不是机械地再现现实

是高于卢米埃尔上升到美学视野

是无比热爱多义的生活尽力隐藏自我

将观众本被渐渐剥夺的特权奉还

这种中立感抛开电影来看还挺人道主义的

(左

在他的时代他认为的蒙太奇是简化现实

这里面涉及技巧和电影时间的问题

有趣的现象是

由于炫技的娴熟度与视效的过瘾感官补偿

缺失与芜杂的部分得到了平衡

观察是喜欢瑞克和莫蒂的大部分人喜欢瞬息全宇宙

喜欢寡言多义式电影的大部分人很默契地给了差评(不完全中肯

以上全都归因于昨晚的梦

我是一只兔子 异常暴力

旁边是我的朋友 松鼠

我要将它破坏

竟然真的掰下来了:

有魂魄 有气息 活生生的松鼠

竟然瞬间化成了木偶

一块块的掉落

我对于血腥的预期 以一场幻灭结局

什么是真实呢

在发问的时候 我所问的

到底是现实真实 还是梦境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