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随着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美军的“圣诞攻势”被挫败,东西两线一路退却到三八线一带,西线的一部美军,更是因为在一周时间内疯狂撤退250公里而举世闻名。

中美在三八线陷入对峙,为了给中国施压,11月3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一句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话:“ 美国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彻底引爆了全世界!

在其他的国家看来,此时的中国应该无比恐慌,毕竟原子弹的威力太过恐怖!但我们的领导却笑了笑,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是一种恐吓,一种赤裸裸的核讹诈,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 核武器,就像是对日本一样,也在朝鲜投原子弹。那杜鲁门也没有义务事先告诉对方,让 对方先做做准备呀!说来说去,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威胁和恐吓。”

真正感到恐慌的不是中国,反而是英国。


...

实际上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就有一部分欧洲国家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苏联军事威胁的重点是欧洲,但美国人却疯狂地把他们拖入了朝鲜的泥潭,这会 严重削弱欧洲的防御力量,威胁到欧洲的安全。

上百名工党议员联名上书英国首相爱德礼,其中就包括了二战时曾与美国并肩作战的前首相丘吉尔,坚决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为此,爱德礼首相亲自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会面,为期三天的会谈充满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方面希望采用“阴柔政策”,通过谈判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甚至可以让中国重返联合国。但美国却坚持“教训一下中国”,停火是可以的,但是放弃韩国,让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就没得谈。

这期间,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奉命飞往朝鲜了解战况,虽然平壤已经在12月6日被“中朝”解散,但整体形势并不像麦克阿瑟说的那样严重。美国如果不必死守汉城,完全可以在韩国大部分地区坚守下去,柯林斯把这个“喜讯”传回,美国高层信心倍增。

杜鲁门认定美国不会被逐出朝鲜,于是,有了底气的每个人一手扩军备战,,一手祭起“和平”大旗。

12月8日,美国发表会谈公报,玩起了和平讹诈,声称“通过和平手段,来达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的”。同时,也威胁中国,如果不接受“和谈”,“那就要由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联合国,来决定怎样才能最好地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然而就在美英高层紧张地讨论战争下一步走势的时候,麦克阿瑟却还在不停地整活,他先是12月3号给美国政府发来战报,把朝鲜战场的形势说得一片黑暗。“除非积极地、迅速地采取行动,(否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实力不断被消耗,以致最后全军覆没,那是可以预期的。”

但一转身又公开宣称,“圣诞攻势”破坏了中国人突然进攻的计划,是成功的,否认是因为他命令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逼近中国边境,才导致中国参战。他还反对把“有计划地撤退”说成是溃败,最后还不忘指责由于美国政府束缚了他的手脚。禁止他越过鸭绿江打击中国军队,才导致了目前的局势。

麦克阿瑟的这些举动令杜鲁门十分恼火,在民主党的 杜鲁门看来,麦克阿瑟表明了他正在跟共和党有来往!这无疑触犯到了杜鲁门的 逆鳞,心中对麦克阿瑟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停战谈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提出了五条原则:

一、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二、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

三、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逐出蒋介石的代表

五、召集四大国外会议准备对日合约

部分亚非国家这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动作,这些中立国因为杜鲁门扬言使用原子弹,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于是,在美英发表“和声明”的第二天,以 印度为首的13国提交了《朝鲜和平方案》(十三国提案),其中心内容是“倡导和平”。

根据12月7日印度向中国转交的备忘录,十三国提案希望“先停火再谈判”,对此还有一个说明“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获得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这个提案看似友善,但却存在着致命的要害,就是“先停火再谈判”。

这恰巧能给美国提供一个正急需的喘息机会,同时,当年美国人马歇尔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经使用过“先停火再谈判”的方式来进行调停。然后背地里又帮助蒋介石运送兵力,补充武器,这个亏是我们曾经吃过的。

针对提案,中国找到了印方代表,提出了四个尖锐的问题:

一、为什么十三国不反对美国对朝鲜、对中国 的侵略?

二、为什么十三国不宣布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

三、为什么十三国中还有一个菲律宾?(菲律宾参与了联合国军)

四、为什么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不讲话?

说白了,当年美国人打过来的时候,你们什么都不说!现在我们要越过三八线了,你们却提议“停火”,而且十三国提案中对美国的偏向是十分明显的。美国要求停火,对中国已经取得的军事优势釜底抽薪,这个“提案”就把“立即停火”放在最前头。

美国被中国军队打疼了,提案就首先要求中国撤兵,并且不许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这公道吗?


...

当然不公道!

12月11日,杜鲁门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确定接受停火的原则,是不得使美军处于军事上的不利地位,不得附有政治条件,应在停火前谈妥停火的细节,由联合国监督停火。随后,杜鲁门发表演说,宣布全美进入紧急状态,表示美国愿意谈判,但绝不向“侵略”屈服,绝不姑息共产主义势力的“巨大威胁”。

随即成立战时动员机构 —— 国防动员局 决定扩军100万,美国现役军队由250万扩增至350万,要在一年时间内把飞机和坦克的生产能力扩大5倍和4倍以上。并配合实施工资、物价管控等手段,以服务于军火生产供给,这些行为,摆明了就是要在朝鲜放手大打,长期打,毫无“和平解决”的迹象。

针对美国的行为,中国的回应十分明确,先停战后谈判的做法,是虚伪的停战,中国绝不同意。关于这段历史目前存在很多观点,有人认为这时候选择停战是最好的时机,那么关于这点我会在后面的解说里进行阐述。

1950年12月,朝鲜战争的前景呈现出一片扑朔迷离,志愿军方面,虽然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均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联合国军的 大规模撤退和中国军队的追击,使得志愿军本就薄弱的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

我军内部此时也尚未形成系统的后勤机构,抗美援朝时期,美军平均13名后勤人员供应一名士兵,而志愿军1个后勤人员就需要供应几百名士兵的需要,加之志愿军在前进过程中,经常 要穿越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解放战争时期非常有效的,“部队各地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也根本行不通,国内运粮仅能满足部队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最后靠朝鲜政府发动群众借粮,才解决了一时之需,战士们的食物主要是缺乏维生素的炒面,打起仗来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进行冲锋。


...

同时,志愿军作战行动几乎都是靠步行,残酷的战斗刚一结束,就顶着极度的疲惫向下一地域奔袭。转进途中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往往走的都是险峻的山路,更加剧了士兵体力的消耗,再加上御寒衣服和弹药的短缺,此时的志愿军状态并不好。

身为指挥官的彭德怀非常了解这个情况,他向中央发了电报,提出部队休整和“不越过三八线”的考虑。中央的回应则是“要越过三八线”。因为当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止步三八线,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要越过三八线,否则将给政治上带来很大的不利。

此次南进,希望寻歼几股敌人,这对民主阵线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是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这意味着,新的战役马上又要打响。

彭德怀此时很矛盾,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志愿军补给严重短缺,官兵 极度疲惫,敌人有生力量损失不大,选择进攻,存在诸多不利。但是从政治的角度上来看呢,中国军队必须越过三八线,哪怕仅仅一步,战争永远都是政治的延续。

这仗要打!必须打!不得不打!

一声令下,志愿军6个军不顾疲劳,冒着漫天大雪向着三八线急速前行。

而联合国军方面也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动,由于第八集团军沃克中将在给自己儿子嘉奖的途中因 车祸身亡,陆军副参谋长马修 · 李奇微奉命前往朝鲜战场,指挥第八集团军。志愿军最强大的对手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刚到前线,李奇微就大力整治军纪,撤了步兵二师、七师、二十四师、骑兵一师师长等一大批“不称职”的军官,将战术思想由占领阵地调整为不断进攻。他说:“阵地的得失并不意味着将会赢得或失去这场战争,最重要的是把敌人杀死!”

重塑军纪后的联合国军纠集了13个师、2个旅、约34万人,在“三八线”250公里正面、60公里纵深起了A 、B两道防线,在B防线以南至“三七线”的区域,还准备了C 、 D 、 E三道机动防线。韩军的8个师被摆到了第一线,美英军则放到了第二线,摆出了一副可打可撤的姿态。

麦克阿瑟下令“绝不后退一步”,“以尸体做阵地,与阵地共存亡”。


...

志愿军此时也已经进入攻击地域,完成了兵力部署。志愿军共集结六个军23万人,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对敌进行分割包围,粉碎联合国军防御战地,相继占领汉城。右翼纵队为志愿军38、39、40、50四个军,由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指挥,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左翼纵队为志愿军42、66两个军,由42军首长指挥。

1951年一旦前夜,月亮格外的圆,临津江两岸一片寂静,韩军第一师此时已经凭借着临津江天险,构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以直射侧射火力构成绵密的火力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冰层,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江北,20万志愿军官兵潜伏在雪地的战壕中一声不响,他们静静地等待着进攻命令的到来,而联合国军士兵则是煮着牛肉,打开红酒,兴奋地等待着新的一年。

16时40分,临津江北岸突然飞起的一串耀眼的信号弹划过雪夜,志愿军上百门火炮发出怒吼,猛烈迸发的火光红透了夜空,仿佛炸裂的烟火迎接着新一年的到来。天崩地裂的巨响瞬间撕破了战场上的宁静,志愿军的炮灰准备开始了!

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火力最强的 炮灰准备,共持续了20分钟,炮火引爆了联合国军埋设的地雷,连绵不断地爆炸令整个大地都震颤起来。无数碉堡、栅栏、铁丝网的残骸碎片飞向空中,江北的志愿军战士血脉贲张,随着尖锐的冲锋号声划破天际,志愿军全线发起了冲击!

346团4连3班班长张财书冒着炮火,连续排除4处集群地雷,在部队已经发起冲锋的紧要关头,自制的扫雷杆又被炸毁的情况下。他滚入雷区,以自己身负重伤的代价为冲锋部队打开了通路。

作为右翼第一梯队的39军筛选向冰河对岸发起了突击,战士们在冰层上不断地滑到,爬起来再向前冲击。有的战士掉进了被炮火炸开的冰窟窿里,挣扎着爬上冰层迎着死亡继续冲锋,没有一人畏惧,没有一人退缩。


...

左翼346团(39军)仅5分钟就冲过临津江,占领了南岸登陆场,右翼347团(39军)用时10分钟徒步涉过江,攀上高达10米的悬崖,攻下了敌军的前沿阵地。在志愿军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下,39军终于在江对岸撕开了突破口,向着南岸纵深推进。

随后,39军、40军也冒着猛烈的炮火和雷场突破了临津江防线,38军在突破过程中,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本应在二线防御的美军,原来竟然是一线的韩军溃败过快,导致38军突破过于顺利,不知不觉已经达到了美军的防线。

就在右翼纵队突破临津江的同时,左翼42军以猛烈的攻击迅速占领了江对岸的高地,60军主力也在一个半小时后突破了当面敌人的防线。随着1951年元旦钟声的敲响,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第一道防线全线崩溃,在零下20度的气温里,志愿军官兵涉水强渡冰河,穿越了无数雷场、鹿砦、铁丝网,冒着密集的 子弹一举突破了联合国军的铜墙铁壁。这是一场罕见的艰苦战斗,是志愿军用钢铁意志创下的又一个奇迹!

美军战史这样记载:“中国军队发动有利攻势,已经在美军防线上撕开巨大的战役缺口,使以顽强著称的联合国军完全崩溃,并严重威胁了通往美第八集团军全部战线的重要补给钱。”

陈赓将此总结为“三险三奇”:

...

一是突破口选的险而奇,敢于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之常规,出其不意而致胜。

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的险而奇,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装备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发现。

三是炮兵部队选的险而奇,即大胆把60门火炮配置在距敌前沿300至11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

1日凌晨,志愿军已经突破到由美军防御的第二道防线,在突进过程中,42军124师372团 4连一个连的兵力,击溃了一个营的韩军。一班长赵恒文更是俘虏了50人,获得“瓦敌英雄”的称号,19岁的5班长冷树国也不示弱,率5人战斗小组一路包抄,毙敌军官4人,俘虏了1名美军上校,切断了3000名韩军的退路,被授予“追击英雄”的二级英雄称号。

同属左翼的66军打得也很猛,一路冲破敌人的重重火力,协同42军歼灭了韩二师31/32团及韩五师36团。66军196师587团3连连长张续计,一人连续拿下敌5座碉堡,到了2日,志愿军已经突入联合国军防御阵地纵深20至50公里,负责汉城正面防御的韩军精锐韩一师,在39军强渡临津江不到一个小时就陷入肉搏,全线溃败。

1月1日,韩一师指挥部后撤70公里,退进汉城,由于韩军撤退速度过快,二线防御的美军因此遭受到了严重损失。3日黎明,39军116师347团距离汉城仅30公里的釜谷里,釜谷里是通往汉城公路的一个重要三岔路口。占据这里,就可以切断联合国军南撤的退路,将其包了饺子。

根据情报,驻守此处的是韩军部队,但战斗一开打,347团官兵才发现,他们面对的不是韩国人,而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精锐,皇家来复枪团“绿老虎团”!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英军向347团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20岁的116师参谋长薛剑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7连防守的制高点 ,这处制高点,刚好卡在英军撤出釜谷里的公路上,关系着他们的生死。英军的炮灰极其猛烈,高地上厚厚的积雪融化成了泥水,没有防御工事,志愿军士兵只能在泥水中抗击英军的一次次猛攻,弹药很快打光了。

指挥所送弹药的官兵全部死在路上,无法得以补给,这支从红军时代就一路转战的连队英军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激战中,指导员张鼎先牺牲了,接着,排长们全部牺牲,最后,连长厉凤堂也倒在了血泊中,牺牲前,他将指挥权交给了司号员郑起。

此时,阵地上只剩下13名士兵,数次激战后,13人只剩下7人,郑起把最后的炸药和干粮分给了大家,静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6辆坦克的炮响,英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冲击,阵地仅剩的7名中国士兵一跃而起,高喊着“杀啊!”向英军开火。

郑起跑到阵地最高处,站在那里,用尽力气吹响了自己的铜号,听到号声的英军竟然停止射击,大祸临头地向后奔逃,这一幕令志愿军士兵无比奇怪。郑起一遍一遍吹着军号,直到嘴角吹出了 血,一直把敌人吹回到了公路上。

这时,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大败绿老虎团,歼灭一个营。七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在制高点坚守了一天一夜,打退了敌人七次进攻,毙伤200余人。直至今日,绿老虎团旗依旧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在它不远处,就是郑起在阵地上吹响的那支铜号。


...

1月3日,联合国军已经无力在汉城以北重新阻止防御,麦克阿瑟下令部队放弃汉城南撤,李承晚下令“迁都”。为了不给志愿军留下任何补给,美军点燃了50万加仑的航空燃料和三万加仑的凝固汽油弹,巨大的火焰和浓烟久久笼罩着这座150万人口的城市。

4日傍晚,志愿军进入汉城,颁布《入汉城纪律守则》,5日,朝鲜半岛上的两个重要-城市,平壤和汉城,各有240门火炮放24响礼炮,庆祝对汉城的占领。对志愿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的时刻,近代以来的漫长战争历史中,这是中国士兵第一次攻占异国的首都。

在汉城联合国军指挥部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攻占汉城后,志愿军于8日乘胜进军仁川。

第三次战役发起至今,中朝30万官兵冒着狂风暴雪,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流血牺牲,忍饥受冻。连续八昼夜不间断攻击,把战线向南推进80至110公里,冰锋直指三七线。

此时,得知汉城消息的国内民众无比欢腾,志愿军官兵士气也无比高昂,很多人认为“我们无比强大”、“我们已经胜利”、“速胜”思想在军中迅速蔓延。

面对这一场景,本该高兴的彭德怀却十分紧张与焦躁,在他看来,有些人只知道我们打了胜仗,却不知道我们取胜的代价和困难。解放个汉城就这样搞,要是丢了汉城,怎么交代?

实际上,正如彭德怀所忧虑的,志愿军入朝三次战役打下来,部队伤亡巨大,不少部队的兵员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面对联合国军现代化武器装备,志愿军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前赴后继,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来抹平武器代差,赢得胜利。朝鲜战场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用年轻士兵的生命和鲜血换回来的。

彭德怀认为,第三次战役中损失的联合国军主要为韩军,美军几乎是不战而退,实际上 这就是按计划进行的大规模机动。战场上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撤退 ,往往是有机会的大规模反击的前兆,历史证明,李奇微正是这么想的。


...

一旦此时,志愿军继续南进,将落入在三七线以逸待劳的联合国军的圈套,暴露自身侧翼。同时,美军也可以从东西两侧海岸实施登陆,志愿军将陷入灭顶之灾。

彭德怀断然命令志愿军自8日起停止追击,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至此第三次战役宣告结束。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毙伤俘敌1.2万余人,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得知停止追击消息的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十分不满,他向斯大林指责彭德怀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但是斯大林却对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作战指挥,和志愿军的英勇表现了由衷地敬佩和赞赏。

金日成对停止进攻更是想不通,1月11日他与彭德怀进行了会谈,极力要求继续进军,彭德怀把中央发来的电报传达给了金日成。

“如朝方同志认为不必休整补充就可前进,则亦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金日成不死心,执意要求南下,彭德怀表示,那只好你们人民军自己南进,金日成却说这会付出巨大的伤亡,表示了拒绝。彭德怀说 :“不是我说我一南进,美军就会后退吗?那么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我很难理解。”

因为,(彭德怀坚信)中国士兵的生命同样宝贵!

朝鲜战争再次受挫的麦克阿瑟会迎来怎样的风波?志愿军最强大的对手李奇微又会有怎样的行动?我们在下篇文章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