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张桂梅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偏于纪实性质的电视剧其实并不好拍,又要照顾主旋律的正面基调,难免会落入枯燥的套路化,前有电影版的教训,剧版有些大胆,用偏向轻喜剧的形式展开了这段故事。
开局没有宏大场面,没有磅礴的史诗叙述,而是从具象的人物落笔,镜头随着张桂梅的家访之路缓缓推进,以点带面将观众拉进张桂梅身处的年代和环境,于是我们很直观地看到那是怎样落后的山区,以及大山深处女孩面对怎样的困境。就是这样的现实,让张桂梅豁出一切,拼了性命一心扑在她的教育事业上,用她的话说:用教育阻断贫困是最直接的事。

...

张桂梅的教育事业从始至终都是艰难的,虽然她并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在实现,但她确确实实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从北京开完会的张桂梅在领导的支持下,下定决心要办一所免费的只招大山里女孩子的高中,艰难的开头,由张桂梅、教育局长周善群、副县长马永强组成的华坪“铁三角”阵容正式上线。

...

宋佳饰演的张桂梅身上有东北人自带的幽默细胞,从她的言行中、眉眼里潜伏着,一点一点渗出来,这是在困境中难能可贵的一种积极人生观,她从不放弃,从不抱怨,也从不跟这世上的任何不公妥协,她就是要靠着一口气点亮大山深处一盏灯。这里面有一个充当背景板的人物很重要,就是张桂梅的闺蜜方琼,她是站在一个伟大女人身后的女人,用自己温润如水的付出在支持张桂梅的教育事业。中间大部分的剧情是依托在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身上展开的,谷雨、蔡桂芝、宁华、柳细莺,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每个女孩都是从苦苦挣扎的困境里被张桂梅拉了出来,三年苦读,她们和一所学校共同成长,期间遇到的困境,也是张桂梅的困境,第一个困境就是钱。张桂梅四处筹集捐款的场面很心酸,那段剧情里出现的企业家,卖豆花的摊贩,都用短暂的出场立住了人物形象,很鲜活。

...

...

而在刘书记拍板八百六十万拨款的时候,张桂梅和马、周的表情更有感染力,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到在抖音上刷到的一个视频,说是饰演张桂梅的演员宋佳本剧片酬有八百万,其实挺让人心寒的,即便十几年的时间带上一部分贬值,放在今天,八百万依旧是许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财富,而在当初,这笔钱可以让上百个孩子读得起书,可以建一所有模有样的学校,可以让一个高中校长甚至局长县长四处求告无门。我并不是要批判宋佳,其实一直很喜欢这个演员带来的作品,且这个钱没有宋佳还有别的人拿,别的人或许拿更多,宋佳至少还为我们贡献了好作品,我要说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社会现象,演员这个普通的职业,今天已经超越工农商等诸多行业,成了妥妥的精英阶层,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但这个行业如今也被国民捧得过于高了,这种错位的社会现状展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无意识的讽刺意味瞬间拉满,不知道张桂梅老师本人对这个有没有想法,或许到了她这个境界也不会在乎吧。

...

...

其实这也是一些教育的成果,以前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后来有些不合时宜了,开始教育学生做一个成功的人,聪明的人,唯独不教做一个快乐的人,纯粹的人,有信仰的人。
很多人说现在的荣誉都给了张桂梅,那些跟她一起坚持下来的普通老师却依旧默默无闻,有点冤。或许她们自己并不在意,电视剧里,女高的第一批元老,有一部分并没有坚持下来,离开的老师其实更能代表现今社会多数人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丁笑笑那样有足够的资本追求人生理想,大部分情况下,人还是自私的,可这又并不是错。那些人里,相比较大学校长女儿身份的丁笑笑,我开始以为姚小山是会最先逃离华坪的,因为他起初的目的并不全在教育,他是追随魏青云而来,他要坚持下来,不仅要求对工作负责,还要对爱情忠贞,才能守住初心,加上后来同学会的遭遇心态变化,他能留下来,可以说求仁得仁,其他人亦是如此。张桂梅说对不起那些老师,许多答应的条件没兑现,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取舍,她做了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做了自己的选择。谷雨的回归是一种反哺,也象征着燃灯精神的传承,一朵希望之火,如果没有这火苗,大山里依旧会有无数女孩的悲剧,就像剧中出现的两个对比人物。

...

...

姜超凭借李大嘴的喜剧人效果多次带来惊喜,后面几集,铁三角周局还偶有出场,马副县长则基本没有露面,直到最后一集限时返场还是给出了博人一笑的惊喜,真是好演员。

...

这部剧的惊喜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它的化妆和取景,剧中人物大多都是黑黢黢的,摒弃了国产剧近两年一味的“粉嫩大白脸”,而剧中呈现的生活环境也很写实,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女高孩子列队去参加高考那一段,镜头随着她们的脚步在路边游走,那些高低错落的破旧楼房,沿街的买卖店铺和路上的行人,这就是切实的市井生活,没有特意美化,没有片面截取,也没有什么对现实的避讳和遮掩,怎么看都不像是虚构的电视剧场景,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我们近来饱受劣质国产剧的荼毒所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