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不喜欢新海诚电影风格的观众,会把新海诚称为宫崎骏“拙劣的模仿者”。对这种争议言论暂且不做评价,但有一件事确实正在发生:在当下的日本动画电影中,有一大批人正在成为新海诚的“拙劣的模仿者”,而这部《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便是其中之一。

...

在去电影院之前,我个人是有犹豫的。作为一部2022年就已经上映的动画电影,一个资深二次元不可能说没有一点涉及。在已经读过两遍原著轻小说➕一遍电影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去再看一次不那么优秀的电影,仔细想了想就当是为了《蓦然回首》和《你的颜色》做一道开胃的前菜吧。

...

从原著小说开始,《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其实就很难称的上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恋爱题材轻小说同质化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小说故事结构的单薄和情节设置的突兀。浦岛隧道的设置为小说增加了科幻元素,但仅仅存在于概念中的“双生子悖论”甚至都很难谈得上软科幻,而小说和电影却又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隧道的能力,仅是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落了《致我深爱的那个你》、《致你深爱的每个我》和《你好,世界》下乘。

...

而在电影中,更是把剧情压缩到了极致,删去了大量的细节,把很多的故事不合理化,是十分让人遗憾的。比如被女主扇了一巴掌的女孩,在小说中男主推动二人相互道歉,两人变成好友,这位闺蜜也在未来成为女主孤独等待男主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在电影中,这部分故事成为了寥寥几个镜头,也就变相的弱化了女主的人物深度。而男主的父亲和好友更是在进去隧道后就被直接删去,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角色人物,让本就不富裕的剧情更加雪上加霜。

...

而除了缺点之外,《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同样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首先就是日式文学一贯以来的平淡氛围,可以说正是这种氛围拯救了灾难的剧情。豆瓣有一句短评写的好:这部电影仿佛是夏天凉席上的一根黄瓜,虽不值钱但至少爽口。

...

再者说,电影在很多小细节上的用心还是可圈可点的。在浦岛隧道中,道路两边栽满了枫树,整条路也都由枫叶铺成,在东亚文化圈中,枫树和枫叶寓意一般是思念和轮回,在帮助遗失之人找回真爱之物的浦岛隧道里种下无穷无尽不断延伸的枫叶,也就不奇怪了。在男女主第一次遇见时,两人对话的契机是借伞,而这把伞女主始终没有还给男主,在男主消失的日子里,女主也随身携带着这把伞,直到最后与男主一起打起了相合伞。

...

最让我感动的细节,莫过于在分别的前一天,男主送给女主向日葵时的对话。二人刻意的使用了初见时的台词,并以女主接受花结束。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一如男女主爱情的主基调。剧情始终以二人背后的向日葵花田为背景,也是这部电影为数不多的暖色调,颜色和细节都在讲述同一件事,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面前,两人都是彼此唯一的光。

...

而有关浦岛隧道的话题,则是理解电影的核心剧情。为了方便理解浦岛隧道,电影其实设置了一些暗示,在男女主相遇的列车月台,一共发生了三次列车晚点(分别也对应了电影的三次高潮:男女主相遇,男女主相爱,女主找回男主),而事故的原因都是列车撞上了鹿。鹿在日本文化中是神明的化身或者使者,鹿的死亡也就在暗示这片地方是时间的“法外之地”。而列车的晚点既代表了男女主在社会上的“脱节”,也暗示了时间的“晚点”,还在更深的层次附会了浦岛隧道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可能会迟到,但它终究会到达。

...

而浦岛隧道是什么呢?其实它并没有待会遗失之物的能力,就像男主最终也没有带回死去的妹妹。浦岛隧道真正的能力是让人认清遗失之物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男主再去寻找妹妹时,扔掉了和女主联系的手机;而在妹妹的幻想中,男主又拿回了手机,并收到了本不应该收到的,来自外界的短信。作为“美好事物”的妹妹已经离去,这是男主在隧道中认清的第一件事,但他的前方还有别的“美好事物”在等他,也就是女主,所以隧道找回了男主的手机,也赋予了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

在男主再一次离开隧道时,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时间在这段日子里会抚平伤痛,但永远不会冲淡对你的爱。影片的最后,二人打起了十三年前已经生锈的伞,我们的窥探到此为止,而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