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派:

在了解导演德吕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法国印象派的宗旨与其影史上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逐渐式微。此外,随着美国电影的逐渐成长,作为电影摇篮的法国,其电影却逐渐濒临灭亡。于是,欧洲各国形成了一股先锋电影的浪潮。1911年,左翼作家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顺着欧洲思想潮流的浪潮,且受印象派绘画影响,以路易·德吕克为首,包括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普斯坦组成了法国电影流派——印象派。

印象派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注重光的变化效果以及氛围的营造,以风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注重视觉节奏的表现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在印象派的不断探索下,代表作如杜拉克的《微笑的布德夫人》、冈斯的《车轮》、莱皮埃的《黄金国》等等,都为影史做了巨大的贡献——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拓展了电影的心理叙事:联想、幻想、梦境等。因此,印象派在探究电影本体之中,出现了新的摄影技术:主观摄影。

导演推介:

德吕克一生执导的电影仅有数部(《狂热》、《流浪女》、《洪水》),但对电影史仍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执导出的电影,更在于其是法国电影评论和电影美学的先驱者,创立了影史上第一部期刊杂志《电影》周刊,且创立了群众电影欣赏小组“电影俱乐部”。此外,一般人认为德吕克继承了卡努杜的“电影是第七艺术”的观点,但却并非如此,他确实承认电影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就是艺术,没有第几之分。同时,他仍然反对欧洲流行的两种电影观点:复制现实和戏剧搬演。他认为电影既然是艺术,就不止是现实的翻版。摄影机固然有纪实的功能,但艺术家应该利用这种功能来营造环境、渲染氛围。他特别强调光在电影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电影是一种以视觉手段来讲故事的艺术。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类似的是,德吕克执导的电影是服务于自己所开创的理论——虽然作品屈指可数,但仍然影响了后续许多导演——“上镜头性”理论。遗憾的是,德吕克在拍摄最后一部作品《洪水》之后,不幸逝世,享年才32岁。

理论阐述:上镜头性理论基本内涵:

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摄影机)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并且认为唯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具有“上镜头性”。

四个主要元素:

① 装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的运用。

② 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不同用法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

③ 假面,指演员。

④ 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的各元素之间起着平衡联系和逻辑统一的作用,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术现象”和创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产物。

tips:在德吕克的观点中,并不是说女演员长得好看且用摄像头把她拍得很美,则具有上镜头性,在德吕克看来:“即使许多女演员毫无特色,但却以上镜头著称,她们根本没有一点特色,他们之所以能在电影界具有盛名,只是由于导演的各种手段。尽管有人还百般地给那些青年人吹捧,但是他们没有表现力的脸孔早已确切地说明他们是毫无个性可言的。”因此,他认为,必须培养一些新的演员。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人,不论是美的还是丑的,只要人们愿意,他都可以显露出自己的表情并由摄影来把他突出——美实际是最朴实无华的。 (参考文献: 【法】路易德吕克 著.《上镜头性》.吕昌 译 )

私影佳片:

1、《流浪女》(1922)

流浪女 (1922)7.61922 / 法国 / 剧情 / 路易·德吕克 / 伊芙·弗朗西斯 Gine Avril

《流浪女》无疑是对上镜头性理论的忠实展现。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镜头展现的是自然外景景观,特别是流浪女出现的镜头,在“装置”的布置下(包括其他三个元素),更有一种朦胧且神秘的美,而这一个镜头一定是上镜头性的(包括结尾地离去镜头)。除此之外,影片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展现演员的心理(特别是流浪女偷窥到男女暧昧一段),在“照明”的布置下,再加上演员的动作,赋予了对象特殊的含义,突出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特征,而这也是上镜头性的。

2、《洪水》(1924)

洪水 (1924)7.41924 / 法国 / 剧情 / 路易·德吕克 / Ève Francis Edmond Van Daële

与《流浪女》一般,但画面的调度能力却比《流浪女》更加精进。仍然是上镜头性理论的拥护者,开片用几个空镜头营造氛围,且整部片的用光十分朴实自然,强调了光的作用却又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