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由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排演的音乐剧《芳草心》,它是中国音乐剧初步探索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
作者将剧名定为《芳草心》,是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之意,借以赞美一名叫芳芳的幼儿园女保育员高尚的道德品质,当她的孪生姐姐无情地抛弃了因公负伤、面临双目失明的恋人后,为了不让伤者精神上再受折磨,她毅然“冒名”顶替姐姐在医院中陪伴照料这位不幸的人。而当伤者痊愈之后,她又悄然离去,忍受内心感性的痛苦,以成全悔之莫及的姐姐与其恋人重归于好。
一个平凡的少女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如从纯洁的心灵,当她真诚地唱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时,怎能不深深地打动每个人的心。一对孪生姐妹,虽然相貌相似,而灵魂和精神境界,竟如同霄壤。这对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更具有某种警示意义。
该剧反映当代青年的爱情生活,针砭自私自利的市侩心态,歌颂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因而引起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强烈共鸣。这也是《芳草心》一剧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该剧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并没有有意追求生离死别、大喜大悲的戏剧情节,但却写的跌宕有致、环环相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波澜起伏,观众与之同喜、与之同悲。戏好看,情也动人,达到了寄新奇于平淡的艺术效果,颇有悲喜剧的色彩。
就其本体艺术创作来看,《芳草心》这部作品在叙事性的戏剧结构里加入了抒情的唱段和音乐,尤其是剧中同胞姐妹的主要唱段,运用了通俗音乐的技法,整体面貌更接近于百老汇音乐喜剧那种轻松幽默的风格。剧中的唱段与人物性格、情感基调和戏剧动
作紧密联系,结构相对短小,且多为分节歌式的抒情短歌。同时穿插戏剧性的合唱、对唱,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传递戏剧思想、表达人物情感。旋律上也采用通俗化、生活化的音调,避免过度炫技。特别是作曲家在音调、风格的选择定位上,没有片面强调民族性,也不立足于某个戏曲剧种或地方音调,更不盲目照搬西洋的创作模式,而是综合运用民族的旋律,西洋的技法和调式特点加以融合,从而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突破与创新。剧中的主题曲《小草》作为核心唱段反复出现并贯穿整部作品,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之后该主题曲在全国广为传唱。该剧公演后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同样,在当时那个年代,主创团队只是将这部作品定位于“轻歌剧”,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音乐话剧”,这一时期的音乐剧还被称为“大型歌舞音乐故事剧”。
鉴于这部作品在许多方面非常符合音乐剧的特性,对作品进行分析来看,如在构思剧本的过程中极力将音乐与唱段安排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于刚眼睛受伤住院,芳芳假扮媛媛悉心照料他,但此时于刚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面前的并不是媛媛而是芳芳,二人用心声来交流情感。这样的情境更能体现出戏剧作品的音乐性特征。这部作品上演之后得到了观众认同,不只是因为其同时兼顾了戏剧、音乐两种艺术,而是因为在表演的始终都是在以歌声来刻画人物,以歌声展现人物情感,形成了戏剧冲突,促进了情节发展。在表演中,为了体现出芳芳的“真情”,安排了《小草》、《星星之歌》两首歌曲,为了让人感受到媛媛的“假意”,安排了《请相信我》这首歌。
当剧情发展迎来了高潮、人物陷入矛盾之中,演唱了《茫茫大海有只小船》这首歌,芳芳在给于刚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时演唱了《山羊的故事》等,这些歌曲都能让人感受到作曲者、剧本改编者在思想上形成统一。
音乐剧不只是简单地在戏剧表演中加进了“歌”,音乐剧既要体现出音乐的可塑性,也要体现出文学的个性,不管是人物设置还是剧情安排,不管是唱词写作还是情感矛盾,都要与音乐相依相伴。在创作音乐剧时,文学脚本要对整部作品起到支配与提示的作用,否则,音乐剧剧本不能为创作音乐剧奠定基础。《芳草心》这部作品就体现出了这样的特征。所以笔者同意以居其宏教授为代表的行业专家观点,将《芳草心》归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行列。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初步探索期,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