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衍生出“五学”的《第五共和国》到《南山的部长们》,从《出租车司机》到《辩护人》,韩国影视工作者已经将近代史演绎多次。这段历史有关于民主化转型,有关于暴力与威权,更有关于韩国人的国民性。以跌宕但真实的历史作为剧本,作为原型,只要制作水平达标,注定会唤起观众共鸣,在亚文化圈广泛传播。若能再设置几处“燃点”(如《辩护人》中宋康昊的精彩陈词),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韩影爆款。
《首尔之春》从进入大众视野的第一刻开始,似乎便被视为板上钉钉的爆款。出色的制作团队,引人入胜的“双十二政变”选题,与现实图景的巧妙呼应,又有黄政民、郑雨盛领衔,观看之前便可料到《首尔之春》的下限一定越过及格线。从成片来看亦是如此,整部电影采用紧凑快速的时间线推进,保留了韩式剧情电影的迷人风格,并且全无拖泥带水之感。从朴正熙遇刺开始,到第五共和国建立为止,细节充实而不冗余,全面展示了几个夜晚之内各方的博弈斗争、风起云涌。《首尔之春》最后的表现也确实未令观众失望,连续斩获青龙奖与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成绩惊人。
群像戏最容易陷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误区之中,但是《首尔之春》的处理显得老练纯熟,在全斗焕、张泰玩两位主角之外,几位配角的人物形象在交互之中轻松建立,台词与动作设计紧贴性格身份,没有半点抽离。再谈选角与表演,历史题材电影的“贴脸感”非常重要,《首尔之春》显然在人物造型方面下足了功夫,从选角到妆造都力求贴近(尤其是几位配角:卢泰愚、李顺子、崔圭夏…)。黄政民饰演的全斗焕在造型上似乎比《第五共和国》李德华更贴近原型,也让“失败才是反叛,成功就是革命”这句口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黄政民极具爆发力的演技也成功撑起了这一角色。
唯一的例外是郑雨盛饰演的张泰玩。《首尔之春》对张泰玩的展现完全正面,似乎要将他塑造成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彰显其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英武,让观众感到“意难平”。郑雨盛在电影中的表演过于正气,但也限于脸谱化,与真实历史中忠诚却又鲁莽的“立体”张将军相去甚远。《首尔之春》对于历史的态度似乎从开始便已注定,影片开头明确指出的艺术加工,再到张泰玩化名为“李泰臣”(忠武公李舜臣+张泰玩),主创不打算真实讲述那段模棱两可、善恶不辨的真实进程,而是试图在那段混乱不堪的历史中强行找出一位可以代入的“大英雄”张泰玩,让观众找到认同基点,这是韩式“爽片”“燃片”逻辑的商业投机,也是一种囿于浅显的局限。
为了塑造本不存在的正邪对立,影片将张泰玩神圣化的同时,竟然把郑昇和也塑造成一个忠心为国的好将领,将全斗焕塑造得痞气十足、城府全无。这些艺术加工完全服务于商业片逻辑与观众认同,近乎《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是对历史的重新演绎,价值判断过于明显以至于削弱了影片与人物的厚度。正因如此,影片中全斗焕与张泰玩的抗衡才显得难分伯仲,仿佛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可事实并非如此,真实历史中的一心会并非像电影中描绘的那般“草台班子”,而是渗透于军方的各个角落,全斗焕的实力也远胜于张泰玩,几乎“平推”一般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控制权,而不是像电影中描绘的单人拦车、电话大战一般精彩却又违和。
历史不论由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书写,似乎都离不开二元对立、寻找认同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