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缘起于女主人公米尔德丽德的女儿被奸杀,但一直悬案未决。绝望至极的母亲租下公路边三块极大的广告牌,用三句话与警局对峙。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部悬案真相或牵扯什么官权勾结的黑暗故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它着力描述的是一个受害者母亲与肩负追求真相的警局的对峙上。在这场只有几个月的对峙里,双方使用了要么以暴制暴、要么劝解安抚、要么明枪暗箭的各种手段,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性复杂的善与恶、明与暗的较量,却始终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这也正是它出彩的地方。

引发矛盾的广告牌,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只用了最普通的红与黑搭配,用了三句话,11个单词言简意赅的表达了一个母亲的愤怒。


...

RAPED WHILE DYING(强奸致死)


...

AND STILL NO ARRESTS(却仍未拘捕)


...

HOW COME,CHIEF WILLOUGHBY?(为什么,威洛比警长)

饱和度极高的红色广告牌,像是用女儿的血凝成的墓志铭,亦是一个亡者的默语。

这位母亲总是嘴角鼓鼓,似乎有一大推话就要脱口而出,即使是骂人的,平淡的,只要蹦出充满情绪的话来,那张脸就能不再那么悲伤。但她选择了沉默,把可以发泄的情绪全都含在了眼底,而眼底,悲伤流淌。

...

她会去女儿房间睹物思人,却也时常会回忆起自己与女儿的最后一面竟是在诅咒中结束。这大概是一位母亲最痛苦的时刻了吧。

...

矛盾直指广告牌中出现的唯一人名——威洛比警官。他是当地警局的负责人,担负着追踪这起案件的责任。

有趣的是,威洛比在小镇十分受敬重,在人群中口碑非常好。

广告牌又一次让小镇人集体回忆起这起恶劣的杀人事件,但现实是他们已经决定要遗忘那种愧疚、害怕、震惊和愤怒的感受了。大多数人是想平淡的过完一生。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的态度。这种自己的选择和对威洛比的感情成了小镇人群态度的矛盾分界点。

于是小镇的人开始或明或暗的分成两条战线。

一边是支持理解威洛比的吃瓜群众。如牙医在给米尔德丽德拔牙时,故意不打麻醉;搭档迪克森警员找借口抓捕米尔德丽德挚友;神父深夜来访以神的名义劝说米尔德丽德息事宁人;广告牌被烧毁;儿子在学校被欺凌;前夫跑来责骂。

也有一部分人站在了米尔德丽德的战线。第一个为她提供广告平台的广告公司人;秘密送来广告续期金的无名氏;自发组织起来重新修缮被烧毁广告牌的工人;以及儿子的理解和挚友的支持。

尽管困难重重,但女儿的死而未决成了这位母亲奋斗下去的动力。

威洛比警官亲自来找她做思想工作,告知她案件没有进展的原因是没有任何证据和线索可以追踪,也一并把自己身处胰腺癌症晚期的事实告知了她。

但这位母亲并没有就此退步。

...

正如她自己所言,不一定是威洛比警官,但总得要有一个人来承担。她无法承受这失去至亲的愧疚和悲伤,更愤怒于周边人员对这件事的淡漠。

...

这位母亲做的很多事,说的很多话其实更像都是在自我救赎。然而也是她这种极致的受害心理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丝反抗意思——你的受害不是你迫害他人的武器。

对峙仍在继续。而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的威洛比却选择了饮枪自杀。他是承担不了这起奸杀案的罪恶吗?他是被米尔德丽德逼迫的必须如此决绝吗?我们无从得知,但米尔德丽德的广告无疑加剧了他的病情。他在米尔德丽德拒绝和解后立马重新调查起这起奸杀案,不愿花费时间在治疗疾病上,总是制止迪克森公权私用,他当之无愧的承担了作为负责人的责任。但他作为一个普通的男性,却无法忍受自己即将因疾病变得更加虚弱的事实,他有自己的骄傲和原则。

悲壮的自杀彻底将矛盾激化到最高点。最激烈的迪克森警员把怒火撒在广告商身上,打的他肋骨断了。知道这件事的米尔德丽德立马选择了报复,用火啤酒罐烧了警局,更简洁导致迪克森停职下岗,全身被烧伤毁容。

...

这赌徒般的互相报复大概是威洛比最不想看到的,毕竟他专门留了三封信来调和。

一封给家人,安抚他们的情绪和感恩;

一封信给米尔德丽德,道歉和开导;

一封信给迪克森,鼓励和启发。

米尔德丽德仍坚持不拆广告牌,表情却不再充满愤恨

变化最大的迪克森,不仅容貌被毁,心态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摒弃了自己的痞气,端正了自己的态度,重拾了作为警员自己应有的正义与坚韧。

他利用自己的容貌改变和普通身份,用流血的代价抓取了嫌疑人的DNA。

那代价更像是在洗刷他过往的罪。自我救赎。

...

案件仍然没有解决,抓取的DNA并没有得到确认。

迪克森主动去寻找米尔德丽德,告诉她嫌疑人的罪证。两人达成了和解,一起登上了自主治罪的路途。

影片采取了开放式结局。也许他们一枪毙了那个嫌疑犯;也许未等他们到达,那个嫌疑人已经离开了;也许迪克森真的认错人了。

但这又如何,这群人已经开始了救赎之路。

...

版权归作者公号正经脸说剧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