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单是这个名字都足以让懂得的人心碎。我几乎不得不循环听着印能法师的《菩提本无树》,才能冷静下来写这篇影评。
这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故事,大段的内容隐藏在肢体语言中,主人公的眼神、动作,以至于他的沉默,都在讲述着那点滴不为人知的隐忍。
主人公阿东,一人在家承担了好多角色,他父亲的妻子、儿子、父亲,他母亲的丈夫、儿子、父母……
为什么这么说呢?阿东的母亲在嫁给他父亲的第一天就说嫁错人,生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出了国就不回来,一个不受全家的待见。阿东的父亲为了不受妻子厌恶,逃避与妻子见面,做跨境的工作,每个月寄多点钱回来。谁照顾妻子呢?大儿子出国不归,那只有小儿子照顾了。
这位父亲,得不到妻子的认同,为了让自己内心平衡,就只能当作妻子可以理解和接受他的行为,把面对妻子的责任推给了最后留在家里的——阿东。阿东的存在,让父亲心目中假装有了一个可以理解他的妻子。
为此阿东同时承担了父母双方的情绪。
母亲责怪他的出生,她将自己人生的不幸全都推给了别人,这份不满谁承担了?唯一在旁的阿东。母亲在精神上退行成了一个婴儿,不在乎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阿东无条件地抱持,就像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直到最后一刻前都不得不无条件接纳双亲的任何行为。
有人说,无条件接纳,本就是父母子女之间应有的样子。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以无条件服从作为孝道第一。无条件服从等于是上下级关系,服从的那一方必须随时放弃自己的需求,随时满足被服从那一方的需求,也就是人格上的不平等。
但是中国也有一句古话:父慈子孝。
字面来看,是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一片祥和。
但细想一下时间顺序,是不是应该先有父慈,后有子孝啊。
父母对孩子好,孩子对父母好,彼此心甘情愿,这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局面。
回来看阿东家里,父亲远走,母亲恨他,父母不慈,子女的孝也是被迫的。故而不平衡。
长期不平衡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一边先失衡。
承担了太多角色负担的阿东,内心分裂出了两份,一份是父母的角色,一份是自己的角色。
躁狂的那个是克制不住痛苦的自己,他明明不应该承担那么多不属于他的负担,这一切明明不是他的错。但他只能逼迫自己去做,逼迫自己耐着性子,忍耐母亲的否定,父亲的逃避。他内心早已崩溃一千一万次,但不能在明面儿上发泄,只能一次又一次压抑下去。
抑郁的部分,是他压抑住的自己,他其实不愿意面对母亲的否定,谁愿意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厌弃呢?为了不让母亲无人照料,他只能留在母亲身边。唯一能够忍受母亲厌恶的方法,就是接纳母亲的观点,讨厌他自己的存在。这份抑郁情绪,是为了躲避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讨厌自己。
他已经做得那么好了,他耐心地接纳母亲的情绪,哄着母亲,顺着母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母亲心里唯一牵挂的,却是远在美国不回来,把烂摊子丢给别人收拾的大儿子,完全否定小儿子对她的付出和忍耐。
如果不空谈无条件服从的孝道,单从阿东个人的感受上来讲,这位母亲的离世,其实是大快人心的。为什么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母亲的认同呢?连自己的出生都不被期待,连自己的好意都被利用,自己已经尽力保护母亲了,可是母亲仍然恨自己对母亲的爱,宁愿把爱分给不关心父母的老大。
自己为什么活着啊?母亲为什么活着啊?躁郁症,是内心崩溃了无数次的结果。
从精神病院出来,父亲领他回到群租房,原本别人都不知道他的情况,只是各自有各自的鸡毛蒜皮。直到阿东在教堂被前女友当众控诉后又宽恕,他又一次崩溃了。
私事被人当众控诉,让不明真相的人对当事人有各种各样的误解,这本就是让人难过的事。前女友在教堂当众控诉对他的恨,说他毁了她对人生的期待,把众人的情感拉拢在自己这一边,本就让他百口莫辩了。结果还当众说宽恕了他。借贷的事情另算对错,单从情感层面来说,他为什么要对别人期待的人生负责?他没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错了吗?没错的话,他为什么要被宽恕?这份宽恕来得荒唐。他的前女友,这份高高在上的宽恕,潜台词是说:我不愿意和你计较了,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但你别忘了,你永远欠我,因为你毁掉了我理想的家。
什么鬼?婚姻本就是你情我愿。哪有把自己期待的家寄托在别人身上的?
阿东一句话没有反驳,他百口莫辩,也厌倦了辩解,反正这些人也不会相信他了。
他需要关心自己。他去超市找巧克力吃,吃了好多好多巧克力,腻到吃不下了,还逼着自己吃。
通过无数指摘的手机镜头,事情很快就上了新闻,新闻播报太直白了,直说他就是去年弑母的精神病。因为此事遭到其他租客向房东投诉:要么他们搬走,要么我们全部搬走。房东太太肯定不希望是大家搬走啊,那她多麻烦,要是被别人知道了,没人愿意再租她的房子。所以他们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话语间让黄先生没得选,自己主动说,我们搬走。
这些事以前,阿东已经在床上待了很多很多天了,这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三低。
但是隔壁上铺的小朋友,那个想种花,却被母亲认为没出息,然后想跟着阿东一起在顶楼种花浇水的小朋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对着隔音效果超差的墙那面,对着阿东的床,讲小王子的故事。阿东在那一面哭了,是因为感受到了无条件的温暖和关怀,他又感动又委屈,他不能面对父亲哭,不能面对母亲哭,不能面对前女友哭,不能面对朋友哭,他面对着墙,听着小朋友关心的故事,感受着当一个孩子、当一个简单的玩伴的自由,他悄悄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这一幕,我也泪目了。
这次抑郁的部分就这样好了。其实就是真心的接纳和关心,哪怕只有一点点,就足够支持人挺过去,在信念上闯过非常非常大的难关。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后面阿东其实听到了邻居们的议论,但是有了小朋友的关心,他不在乎了。他现在是被爱着的人,被这个世界上最简单最干净的小朋友爱着的人。小朋友悄悄跑上楼找他,他俩并肩坐着聊天。阿东内心里已经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不正常了,他不再把错误都追究于自身,所以他们的聊天,才是全片最正常的。
然后小朋友的母亲追上来,刚好见到阿东回头抱小朋友下来,母亲第一反应是害怕,以为阿东这个动作是要伤害孩子。做母亲的害怕孩子有意外,这可以被理解,不论缘由的害怕都可以被理解。只是她爱孩子的方式,可能还是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她自己没有香港户口,小孩没有大陆户口,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去办证,孩子父亲也不知去哪里了。在她的认识里,像她这样靠双手挣钱,再努力也只能住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和别人挤一起。要让孩子过得更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样的确有利于孩子改变命运,不过单纯把做某事定义为“没出息”,未免过于主观了。
小朋友原本不完全认同母亲的想法,他喜欢种花,但是母亲不让,他哪里明白母亲的苦心,母亲又哪里明白一个小孩子对开心事情的渴望,所以他只好悄悄做喜欢的事。直到遇见阿东,小朋友的内心受到了影响。原来有时候不是自己的想法出了错,是环境不适合这些想法。
阿东的经历,影响了一个孩子呀。他从小不被母亲认可,不被父亲关心,长大了受到社会的苛责,被亲生父亲防范,他没被谁认可过,唯独被这个小朋友认可了想法,小朋友还说想把环境改变,也就是认可了,这一切不是阿东的错。
小朋友也改变了阿东,给了他温暖与认可。
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不是别人的指责和埋怨,而只是身边人对于个人想法的关心和理解。即便环境难以改变,但只要有哪怕一个人的支持,对这两个人来说,环境都不一样了,他们不再孤独了。
所以故事的最后,阿东拥抱了父亲,一切不是他的错,这样的生活也不是父亲的错。所以他们彼此接纳了。
回过头来说躁郁症的躁。阿东在朋友的婚礼上,见到朋友夫妇在台上真情流露,台下的人们却只关心自己作乐,阿东生气了,觉得别人不尊重台上的人。这段其实特别真实,尤其在我们国家大圆桌的婚礼上,宾客的欢乐最大,主人家的事是聚会的由头,一切安排都为让宾客尽兴。所以朋友夫妇的话没人仔细听,宾客都是各聊个的天,各喝各的酒,兴头上来了,就全桌站起来碰个杯,叮叮当当一片噪杂,才不管台上新婚夫妻之间的细腻相诉。阿东默默看着,不知道该怎么融入,他朋友最珍贵的时刻没几个人在听,他心里是很不好受的,他想为朋友出头。
中国人说“枪打出头鸟”,尤其是别人都认为阿东是不请自来,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主人家都没有说什么,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当然主人家面子上也不可能要求客人,所以各说各的,互不干扰,基本上已经是大环境里约定俗成的情况了。阿东这只“出头鸟”,以直白和强硬的方式,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让主人和客人,面子上都过不去。朋友内心里懂他,但是面子上不能违背了客人的意,只能讲一句“这是我的婚礼”。意思是,你的好意我领了,不过我的婚礼只能这样,你不用过问了。朋友既保护了他的言辞,也顾着了在座客人的情分。后面还给他介绍兼职,这个朋友其实还不错。只可惜,这位朋友在大环境和个人意愿之间,优先选择了大环境,那个接纳不了阿东的大环境。
阿东心里是有自己的坚守的,他相信只要他真心实意地关心和顺从母亲,母亲就会喜欢他接纳他;他相信只要他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就能和未婚妻组成自己的家;他相信只要他坚持对朋友仗义,朋友不会介意他身上发生过的任何变化;他相信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改变的,他相信这一切的不平衡中,他能成为那个填补失衡的存在。
但是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正直的、善良的、积极的、认真的普通人。
善良的人是容易被欺侮的,人们会觉得,你这么善良,一定能包容我的不足。所以母亲无限地欺侮他,父亲就这样理所当然地不回家,兄长也无所谓,反正有人给兜底。前女友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阿东身上,希望他来帮助自己实现。朋友为了大环境的和谐,牺牲自己的想法,也觉得给阿东什么他都会接受。邻居觉得,你控制不住自己,还杀过人,不配和我们一起住。
但是经历过彻骨的崩溃的阿东,不是他们眼中的样子。
他只希望坚守做人的底线,他只希望做一个普通的人,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普通人。
所以他对于不合理的事物,不能妥协和认同。
医生说他有病,父亲说他有病,朋友说他有病,前女友说他有病。
可是有病的是谁啊?
若说病,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一种人把真实和面对当成自己活着的底线。前者的数量多了,后者便会怀疑是自己错了。大家都愿意做前者,因为做前者的成本很低,相互也不会戳穿;而做后者,却要为自己的坚守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很多影评在呼吁,大家要包容精神病人。这话让人很心痛。
就好像在说,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包容”,就是接纳不足的意思。“保护”,是对弱小事物才用的。都是高高在上的词。
只有在较为亲密的关系里,作为相互的行为存在,才有温暖和接纳的意思。
单方面的“包容”和“保护”,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蔑视。
只有理解,才能在这个多元的环境里,相安无事地生活。
其实,对于我们不足够了解的人,不去过多干预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已经很好了。
如果一定要做些什么,或许,尊重,是一个很好的通道。
尊重的意思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对方带来伤害。
人无完人。真诚的交流,或许是我们了解他人真实想法的唯一途径。
《一念无明》,在人千千万万个念头中,只需要一个微小的选择,就能产生很强的蝴蝶效应。
无明。有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们只遵循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别人的身上。殊不知,已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他人。对于自己而言,自然是无错的,但是对于他人而言,就不一定了。
因果相报,业念循环。唯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