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已经为那个时代的港片,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记。《神探大战》虽成片质量仍属优秀,但两者相较,后者诸多短板难以令我不以为然,但也应该说关系特殊的两者,也分别标记着香港电影两个不同的时代吧。

1 | 经典“前作”

2007年,由韦家辉担当主笔编剧、并且与杜琪峰联合执导的《神探》,率先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映,之后横扫香港电影金像将、亚洲电影大奖、以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编剧奖项,而如今《神探》在豆瓣和IMDB上的评分仍分别高居在为8.5和7.1,被收藏于豆瓣中国香港犯罪片榜单no.6。在初次观看完《神探》之时,我真的很难说得清楚,它到底是如何地优秀,但至少可以肯定,《神探》已经为那个时代的港片,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记。

...
(这张经典的剧照堪称《神探》的明信片)

但是,与有口皆碑的风评正好相反,其商业成绩则较为惨淡,且不提当年在院线要面对那些怪物级别的IP续集,就连在引进内地也并未让大部分观众买账,毕竟在内地上映之时的版本,都已经经过了删减修改,而且距离首映已经过了将近一年。不知是否就出于内心有憾于《神探》当时低迷的商业表现,以及令人郁闷的审查删改,在2022年,作为前作导演之一的韦家辉,再次亲笔编剧,独挑大梁执导这一部,“看似”是《神探》的续集《神探大战》。

2 | 大方开战

很显然,“大战”二字,已经明示了影片的类型——动作类,并且从影片即将上映前的宣发工作来看,他的确给予绝大部分观众,一个非常”精准“的观影预期范围。从上映前的各种宣发物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预告片一直都在强调正片那些惊险的奇观、场面之火爆、疯狂的角色状态、以及尺度之生猛。

...
(所有的海报都明示了《神探大战》的基调)

而”神探“二字,它并不非单纯地指代主人公,而是同时指代了具有异于常人之破案能力的昔日”神探“李俊,以及一个自诩正义地在草菅人命,自称为”神探“的犯罪集团。拆解完《神探大战》四个字,那么该影片创作团队在类型打造上的目标定位已经非常清晰———紧张刺激的警匪动作片。

...
(与《神探》相比,警队大规模的参与行动)

导演用开头十分钟不到的高速剪辑,完成对故事背景的基本信息交代。在这之后,影片所展现出给观众的主观视点,先是警方与李俊一方,让观众共同被”神探“组织牵着鼻子走,而在李俊重新梳理线索,识破真凶方礼信之后,故事利用方礼信的双重身份作为跳板,将主观视点扭转在反面的一侧,揭开“神探”组织成员的行动真相,最终引导观众走向激烈火爆的大决战场面。

...

在这样一个稳妥的叙事策略上,又在正反两面的多名角色之间设计好不同的矛盾冲突,即警方排斥且反感主人公李俊却依赖李俊的能力、“神探”组织以李俊为信仰却纠结是否杀害李俊。 如此一来就满足主观视角的切换,从整体设计上就有效减缓了观众的观影疲惫,避免了将故事落入单方叙事失衡的无聊甚至尴尬,也避免了反面人物完全论陷入扁平化,赋予影片能被观众建立一定程度的故事可信度基础。

...

配合这个叙事策略,影片再创造出充满噱头、类似“超能力者”的主人公李俊,还有全程都认真办案的多位配角,搭配影帝刘青云老练出色的演技,以及其他一众配角演员们那稳定发挥,让观众时刻都保持着对每一位角色命运的高度关注。多场对凶杀与施暴的情节,也毫不吝啬展示出在审查范围之内的最大尺度,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充分展现了”神探“组织之凶残与恐怖,同时调动起观众对于这一角色群体应有之愤怒。

...
(还居然真的啊SA挑战大尺度演出,不用替身)

不同于《神探》那在小尺度空间内,对灯光以及运镜那精致讲究的技法运用,《神探大战》则着重刻画于大场面的调度。狭隘楼道内的手持摄影追击、一线水准的枪战交火场面、大胆的道具特技运用以及大规模的爆破设计,都使得影片能够满足绝大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以最低的理解成本获得最佳的观影体验,同时也是延续了近年来主流院线港片的商业特征。

...
(近年来的院线港片怎么都热衷于炸半圈香港......)

而“神探“组织的狂暴之路和真凶步步为营的计划,则赋予全片一种紧张到一直催赶着观众的叙事节奏,让观众的大脑时刻都保持着兴奋状态。而至于后半段的真相大白,虽然说并非能完全令人心服口服,但起码是做到了意料之外却又能自圆其说,而不是没有逻辑的莫名其妙。

...
(从设定上,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就已经将识破所有冤假错案)

以上所述的,就是在我看来《神探大战》最为显突出的几个优点,而且他们都直都直接反映出,高度商业化的影像呈现效果,来满保证票房的获得最佳视听感受,给予票房有足够的稳定回报空间,才是主创团队在影片制作过程中的指导中心思想,而在文本上的构建与算计则退而求其次。

3 | “神”不在“探”

然而,刚才所有对《神探大战》的夸赞,都是从客观技术层面所分析的事实,从最终成片制作来看,当属优秀。而在个人观感层面上,我对该片完全说不上喜欢,甚至没有多少好感度。当然也是由于自己在上半年短时间内,才刚观看了大量银河映像90年代到2000年早期的作品,以致于在该片的观影过程之中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将它与2007年的《神探》形成对比,于是乎相较于大部分的观众,我是更加难以对《神探大战》中的诸多短板不以为然的。

...
(《神探》中晦涩的七鬼潜文本,至今仍被大部分影迷争论不休。)3.1 | 类型与文本的矛盾

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在潜在文本里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诸如“大邪若正”“善恶乃一体两面”“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可我已经被影片的表层文本的平庸完全打消了对深入潜文本的兴趣。

同时担当编剧的韦家辉最后给观众揭晓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真相——”神探“组织的真实身份是一众”冤假错案受害者“的子女后代,他们的杀戮目标全都是因警察执法失误而受益的真凶,他们的行事逻辑是完全遵循神探李俊”结果正确“的推理,他们的组织内部信赖都是建立在发自内心对同类人之间的同仇敌忾,但是他们最后迎来的结果真相,原来只是完全被真正的“怪物”所洗脑摆布、像棋子一样用完即弃。

...

只从角色设计来看,这些真相的安排确实是给反面人物的行事动机,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同情度与可理解性,也为塑造角色立体度与深挖故事内在表达留下足够的操作空间,而韦家辉之所以做这种设计,其背后真正意图可能大家懂得都懂的。

可是,作为编剧,韦家辉在对影片潜文本的设计期望是一回事,作为导演,他对影片的表文本的实际表现执行,却又是另一回事。

...
(这造型是在干嘛?这是暗指?这是明喻?哈哈哈哈哈)

在开头十分钟不到地交代完毕“魔警案”与“屠夫案”的信息后,”神探“组织就开始了血腥的报复行动。韦家辉作为导演也毫不遮掩地展示着他们的残暴行径,诸如分尸抛河、高空抛杀、生宰烹人、酷虐逼供、生滚沥青......他们有计划有预谋有针对性地进行犯罪行动,肆无忌惮地杀伤性武器,冷血麻木地伤及无辜、毫无敬畏之心地破坏社会安定以及侮辱和袭击警方。

...
(中国人看得出韦家辉是想干什么,所以大家都不想说什么)

而且在韦家辉的执导下,这些”神探“在执行此等丧心病狂的行径之时,完全就是往这丧心病狂的反社会形象的方向来发展。他们从未被赋予任何一个场景、或者哪怕一颗镜头是可以向观众展现出,他们如果还具备着常人的道德观念,就应该会诞生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情绪流露。

...

其结果就是可能让一部分观众、至少我是实在办法与这些”神探“们构建一种共情的关系,甚至让他们给观众留下不可谅解的印象,成为观众积累负面情绪的目标。对于这样的角色,观众是不会愿意去为之追随的,哪怕在之后的剧情让我了解到他们的身份之真相本来就具备着浓烈的悲剧色彩,哪怕他们在穷途末路之时也同样会保护自己的兄弟以及爱人,我也并不会有什么同情可言,反而觉得剧作上让角色动机很鸡肋,效果上角色形象很幼稚。

...
(类似这种镜头和情节如果可以再多一点,再分散一点,那么这个身份设定的作用会更好......)

其实从结果往回倒退来看,有些地方真的很矛盾。韦家辉在前面花费如此长的篇幅,不遗余力地只去展现”神探“组织的凶残一面,却又在结尾之处,将所有罪状之根本指引向那个隐藏多年的纯粹”大恶魔“林峰的处心积虑。这一来前面对那些人所刻画的癫狂,倒多少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而至于如果觉得这样就想让林峰把这个锅给好好接稳住的话......哎,那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
(装了那么久的好人的大坏人,到最后还是比较难以令人信服啊......装的就没啥意义)3.2 | 场景与主人公的矛盾

和2007年《神探》一样,在具体情节上,刘青云饰演的也还是传统悬疑探案类型的主人公——这类主人公往往会在行事与思考逻辑上,有别于所有其他角色,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且必须向观众针对影片中所有的悬念伏笔,提供最为合适的理解或者最为详尽的解读。

...
(比如观众往往以华生作为窗口,再听福尔摩斯重新梳理一次。)

但是,在前文已经点名过,《神探大战》他真正的影片类型是紧张刺激的警匪动作片,如果要将一个类型的主人公放在另一个故事类型之中继续担当主人公,据我鄙见,似乎就只有两种方法:一、复合故事类型,给予这位另类主人公能发挥价值的空间。二、调整主人公,保全原故事类型的平稳构建。

前者是风险越高但收益越高,后者操作简单但收益有限,而《神探大战》选择的显然是后者——虽然李俊(《神探大战》主角)与陈桂彬(《神探》主人公)都同样具备“看得见鬼"的能力,可是这一次在对这个“超能力”的内在逻辑上,韦家辉就做出了很大改动。相比较与陈桂彬,那非常暧昧的“我看得见人心里面的鬼。”,李俊眼中的“鬼”则并不需要多少理解成本,而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在设定上就已经更加明确。二、氛围以及叙事上并不强调“鬼”。

...
(陈桂斌眼中的鬼其实非常难以定义,似灵魂、似人格、又似真的魔鬼)

李俊的”鬼“,其实已经可以用心理侧写能力来理解了,“鬼”只是对这份侦察能力的一种可视化表达手法。他与已死之人或将死之人之间的对话、只有他才能看得见的怪物,都是可以理解成因为他的思考模式异于常人,比所有的警察更早地知道真相。刘青云演绎过程中那些“鬼上身”时刻,则可以理解成“代入人格法”,这是一种已经在诸多悬疑类型影视作品钟常见的破案手法,例如《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汉尼拔》《心战》等等......

...
(别忘了,著名美食类美剧《汉尼拔》,其实是讲FBI心理侧写。)

然而,刚才已经说道,”后者的操作简单但收益是有限的“。刚才所指出的,韦家辉对于“神探”主人公的调整,虽然的确是成全了影片在类型上的稳定构建,可又对主人公形成一种反噬,使得该类型角色其本身的戏剧魅力大打折扣。

在前文已经指出,《神探大战》的叙事节奏,主要是由“神探”组织的开展犯罪行动来掌控主导,警方和李俊一直都慢人一步,而这个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让剧情有条件给重点的警匪动作戏建立起足够的空间。但相反地,观众则失去了很多与主人公共同思考和推理的空间,”整合线索、消化信息、预设推理“,这些基本的探案步骤,韦家辉选择了将其省略掉,取而代之的则是重复的”得出新结论,开展新行动“。

...
(《神探》中的七鬼一直都是情节重心,贯穿始末,牢牢钩住好奇心。)

我明白李俊眼中“鬼”的身份,因为“鬼”就是李俊推断出的已死之人或者将死之人,可是为什么是这个人呢;我看到”鬼“与李俊的对话,因为”鬼”告诉他的话的就是李俊在设想下一步的计划,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神探大战》中全片关于“鬼”的内容,在影片第二幕就已经结束了。)

直接给出信息,马上开展行动,让动作场面能紧凑地上演,对于已经定位好自己是一部警匪动作类型的该片而言,重点打造影片核心这无可厚非。可是,好歹主人公毕竟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神探啊,只有不停地向观众输出自己的结论,可却不顾及观众又是否理解你的结论,但不接受又不行。更何况,具体情节还要讲述警队又如何不信任李俊,并被真凶方礼信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一来叙事又要被挤压。

...

这种做法真的恰如它在影片中,李俊总是过于独断自我着魔破案,学不会警队内部相处与合作,被开除是真的不冤。过于紧绷的信息输出节奏,却不给予观众可以消化的空间,这种做法,说好听点是紧凑,说难听点就是胁迫了。

...
(观众就相当于剧照里的警察,刘青云:“总之你听我说的就行啦!”)

其实,主人公类型与影片类型是否足够契合,也并非只是由双方之间直接决定,而是要看到一个更小的单位———场景。“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概念,而探案的悬疑氛围与“鬼”最相契合的神秘氛围,两者本身在打造原理上就是近乎相同——调动观众的好奇心。《神探》的核心场景其实都是在打造“鬼之悬念”。

...
("迷失的鬼“高志伟这个小设计,将“浪漫”加入“悬疑”之中,调和出“残酷”。)

而在《神探大战》之中 ,而“鬼”充其量只是一个好让剧情得以推进的解说性道具而已,影片的核心场景都是动作场面。可问题就在于,这么个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的主人公,无论怎么尝试都始终在动作场景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并且也让李俊“看得见鬼”这个角色设定优势,变得其实没那么重要了。但其实更为严重的是,韦家辉而为了缓解这种尴尬,又只能由警队来充当润滑剂,结果就是变相再次削弱了主人公的地位而已。

...
(这个场景真的置主人公一个相当之尴尬的位置啊......)

聒噪的影像效果以及悬疑色彩的占比不足,使得主人公以及观众失去了一个“思考”的场所,或者说主人公角色的优势与场景属性之间的矛盾,让观众始终都摸不清自己该如何将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视角之中——我是应该期待你拿起枪去大杀四方呢?还是期待你有什么奇妙计策智取敌人呢?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做一个动作类型的主人公呢?这着实不好揣测。

...
(在《福尔摩斯》之中,咏春拳这个爱好设定就很好缓解了在动作场面上的尴尬.....)

但是既然没这么做,至少说明,该影片还是有一些悬疑场景是需要李俊来发挥一下的,不然“神探”二字显得多空虚啊。可是那些零星的悬疑场景在这样的一个整体基调之下还能发挥出多少效果,那可真是见仁见智了。在我看来,诸多一眼识破的设计着实让我倍感尴尬啊。

...

说来可笑,可能是因为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练就出某种观影的敏感性,看到林峰突然给阿SA绑鞋带的那一刻,我就十分笃定“林峰绝对就是真凶",结果还没有过个十分钟,在阿SA脱衣验伤的场景,我感到的是另一种“非常惊讶”:这好不容易有一个看起来有点悬疑的细节,怎么现在的院线电影,连吊个十分钟胃口都这么不情愿了吗?

...
(《神探》经典的开放式结局,结束了全片的故事,却又开始了新的悬念。)

4 | 对于当下港片

如今原创企划、甚至连尝试那些从未被改编的经典IP都不容乐观,各种旧IP的续集、重启、真人化、多元宇宙都还在看不到尽头地泛滥,我曾一度以为这样的影视创作大环境,是只会发生在当今美国社会生态环境之下的好莱坞。想不到隔着大洋的这一边,连曾经明明只赢得了口碑、却惨败于在票房的《神探》,都能被以一种这样的方式续写。

...
(《神探大战》中还自我致敬了这句精华台词,反倒显得自讨无趣了,完全不是一个份量啊。)

让我更感到惊吓的,还是韦家辉居然亲自来做件事,他到底是出于对自己过往作品的爱惜,还是出于对自己的创作困境以及当下的创作环境的无奈呢?虽然最终《神探大战》成片质量仍属上乘,可是对比曾经那些和杜琪峰联合执导的众多佳作,曾经独立执导且同时担任编剧的《一个字头的诞生》,这影像风格的变化似乎有点太大了。

...
《一个字头的诞生》:刘先生,怎么又是你!)

反而如果将近些年来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港片,即《怒火重案》《扫毒》《拆弹专家》《追龙》《反贪风暴》,与该片放到一起比较,我倒觉得他们都有一种类似于MCU作品一样的风格统一。其实平心而论,如果韦家辉只是专心负责完整《神探大战》的剧本工作,而将导演工作交付给他人,例如邱礼涛这种已经在这种类型上有足够制作经验的创作者,或许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好。

...
(2021 《拆弹专家2》邱礼涛 )

不过据说《神探大战》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完整的剧本,而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位主演人手拿着一份台词,又据说本片已经早在2019年就已经制作完成,剩下的事件都是在经历漫长的审批修改。如果上述叙说都是事实的话,那真的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至少证明了韦家辉还并没有好好发挥起来。

...

“港片已死”,这句话年年都有人说,但好像每一部上映都要再说一次,“港片没死”,这是否能说明,如今各种媒体都热衷于提及的“港味”,会不会只是一个伪概念呢?当我尝试把目光放的更加广阔一点,看到的往往是香港电影无限的包容性。

...
(星爷的《功夫》也是无厘头类型+武侠类型的经典佳作。)

从曾经成龙大哥还有连杰大哥的功夫电影、到王晶和周星驰那些无厘头喜剧、再到陈木胜以及庄文强那些警察与卧底的故事、再到陈可辛与王家卫那些极具风格的浪漫爱情、再到杜琪峰和尔冬升那些令人深思的黑色犯罪......

...
(王家卫在把武侠类做好的同时却并不会丢失掉自己的风格标签。)

而如今,如果要说近些年来那些热门的院线港片都有一个类型上的共同特点的话,我觉得“类超英叙事”是最合适的。主人公总是有那么个超越常人的能力(超级有钱、超级有权、超级能打、某方面天才......),反派总是那么无敌(也是超级有钱、超级有权、超级能打、私人武装......),故事终究走向全世界陷入危机(核弹、炸香港、炸街道、炸地铁......),并且主人公最后一定会轰轰烈烈成功拯救其他人。

...
(这几年华仔在荧幕上的表现已经不亚于一个美队了吧......)

现如今全世界大部分观众,都持续热衷于超级英雄电影题材的,这样的一个全球观众环境,显然已经倒逼着创作者来对自己的风格进行调整,否则你的电影怎么在电影院跟他们有斗争的余地呢?世界之大环境就是如此影响了港片之生态的,而至于这样的类型,到底还要在院线持续多久、观众还要热衷多久,尚且未知,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条曲线现如今仍处仍未看得见拐点。

...
(《神探大战》中阿SA这个孕妇设定实在是太多槽点了吧,简直超英体质了吧......)

其实当初看到《神探大战》的第一款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已经察觉得即便这次是韦家辉回归执导,也绝不可能重现2007《神探》之经典,甚至有很重的炒冷饭、卖情怀的嫌疑。一个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低成本作者风格电影,即便它在当年都是赢了口碑输了票房,就这样也能榨出一些油吗?那时候内心始终这样想着,所以本就不带有期待。可最终还是被铺天盖地的好评给撬动好奇心,结果看了才发现,他和《神探》的关系,原来就只是多元宇宙啊。应该说关系特殊的两者,也分别标记着香港电影两个不同的时代吧。

...

如今豆瓣上的评分也近乎停留在了7.0附近了,诚然绝大部分观众都是认可他的制作质量了,可这一对比当时还未开分的首映那几天,国内全网各大小媒体的评价阵势,差距可算是比较大的。最后总而言之,《神探大战》的整体质量在客观上是完成得相当扎实得,但是它到底能每一个观众在它个人观感上觉得能有多好看,可就主要看修行了,所以我现在有点担心的是我的观影能力啊,是否已经逐渐走向“相对封建”了呢,就像自己的父母辈那样,越来越倾向于怀旧。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