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遇见也涂橙色指甲油的人,TA和我的微信读书书架重合率很高,网易云听歌排行也很类似。我们像报菜名似的说出自己喜欢的书影音,感慨品味竟然如此相似。顺理成章,添加了微信。顺理成章,在一起了。



但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按妈妈的说法,我们要进入社会这个澡堂,他们不会再负担我们的生活费,我们要开始找工作了。



我们都想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这条路并不轻松,最后我选择边考教资边准备出版社和互联网大厂实习,TA选择考公务员。



我们不再谈论书影音,没有精力,生活的重担已经让社会“实习生”的我们痛苦不堪。渐渐地,埋怨和不甘滋生。



我们分手了,彼此有了新的对象,虽然还是会时不时地想起对方,但再没有联系过。



豆瓣《花束般的恋爱》短评里写“文艺青年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在初识的雨夜奔跑,文艺爱好百分百合拍,告白后在红灯前拥吻,在出租房连续做爱一周,在有大阳台的房子同居,在新年参拜捡到一只猫,然后因为长时间的消耗和平分手,在旧地缅怀过去,还会在下雨时候想起你,像极了渴望爱又不相信爱的人们的幻想。”



“进入社会就像进浴缸泡澡。于是真的有人在浴缸中死去。”



“靠消费主义维系的恋爱是抵抗不了资本主义秩序的。”



我本来想把这些话发给文件传输助手用作公众号素材,但不小心发给了TA,又一次自然地聊起来,像是一切未发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