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aedrus

本文首发于媒体平台 陀螺电影

财经博主洗稿抄袭,健身up恰饭带假货,生活区博主声称抑郁症,外国人一味地表演着“我爱中国”等等,这些故事在近年的视频中屡见不鲜。

而倘若你对上述这一切发生的现象都感到无比的熟悉,那请坐下来,准备好迎接这部接近250分钟的史诗级电影《上流》。

到底要看多少视频、吃多少博主的瓜,到底要多了解流量和平台才能做出这样的电影,这是观影结束后很多人不免扪心自问的。其对后真相和自媒体时代的洞见和认知,深邃到足以让演员们表演出利益链上的每一号人物,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本届FIRST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一大“话题电影”。

喜欢本片的人称赞其对视频平台、视频博主、甚至是人性的清晰刻画,厌恶它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冗长且拖沓的Vlog,评价的两极分化也使得这部电影的神秘感逐渐增加。本片的导演傅宗盛导演对于这个争议的解释是:“这四个小时就是我四年生命,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我想把它诚实地表达出来”。

这部对当代中国视频平台博主状况极度写实的电影,只通过了一个简单的素人叙事,便将互联网所能带给个体的一切沉浮阐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故事随着主角陈子怡开始,和每个刚起步的成功up主一样,因为热爱,她从零经营着自己并不成功的视频账号,其凭借着一腔热情应聘了大博主Evan的助理。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起步之后,故事没有往平和的方向发展,子怡通过线下锤up主领略到了流量的作用,这种充满攻击性的行径迎合了观众对虚假视频和虚伪博主的憎恨,获得了许多追捧,其也受到Evan的青睐。

从这一刻开始,流量冷酷的本质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影片的基础脉络也是从这次事件开始起步,偶然的流量却带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爆红所能够带来的丰厚收入和发展前景足以勾引着子怡向这个方向转型,更不必提及其老板Evan有意将其往此处发展。

而也正是从这里,观众们能开始逐渐在心中找到电影与现实的视频平台里高度匹配的案例,影片的走向开始让人熟悉,其与现实的边界也开始变得逐渐模糊。

电影中流量的浮沉也配合着子怡的心境,她持续通过偷拍打假其他的UP主找到了专属自己的赛道,这些都为她在平台中越战越稳,粉丝量快速提升,电影也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她的每一个打假案例,而与先前相同的是,我们似也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望见他们的影子。

影片中作为陈子怡的高光时刻,导演选用了“女武神的骑行”这首经典名曲,在其波澜壮阔的背景音下,流量的造神终于达到了高潮,我们看到子怡拿到了自己的一百万粉丝奖牌,一切的自我质疑和对于行为正义的怀疑在流量和粉丝量面前化整为零,如果将流量比作浪潮,这便是潮起时波浪最高的峰值。但同样地也是,通过攻击性起家的内容创作者,必然将会面临涨潮之后那惊人的潮落。

倘若在电影的前期,观众与子怡能够一起质疑这种看似愉悦的“锤人”行为,是否是真正的正义,那在这次舆情事件后,从子怡到观众都不再相信这种已经被异化的打假行为,在子怡最新一期锤所谓癌症病人的牟利时,该癌症病人的病情与子怡步步紧逼的行为引起了大众的讨论,舆论的不利直接导致了平台管控使得子怡的账号被停更半个月,掉粉与指责也接踵而至。

这种平台前期纵容事态发展以博取流量,后期事态恶化发酵于是下场打压的手段,观众们一定不觉陌生,理应代表秩序的视频网站也会有这样的投机行为,博主和观众在视频内容上的选择呈现出这种程度的偏好也并不是不可理喻,它足够讽刺,也正是因为这就是现实。

电影从此处开始的后期都充斥着欧亨利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展,子怡、Evan、甚至是这条环上的其他所有人的生活都可以随着任何一条视频而发生巨变,这便是流量的强力。

我们会意外于以流量为食的博主们对人本身的异化,老板Evan只追求商业利益的本质在子怡开始拒绝他的拍摄要求后暴露无遗;而同样地我们始终认为这些故事都是情理之中,也是因为它足够现实,现实到能让你从心底认为这是一部真实发生的“纪录片”,而对于结尾处主角们命运的多次反转,那种惊讶也必须通过观影才能被深深烙在心底。

在对其剧情足够写实的赞誉之后,这并不代表,它是一部具备《寄生虫》般对社会有犀利洞察力的电影,它的青涩使得其只能诚实地去记录一切。影片中的每个角色没有明显的善,也可以称得上是,没有明显的恶,不像那些能调动你情感的电影那样,角色的每次转变和想法更迭有着那么强烈的剧情铺垫。它只是淡淡地用场景交代了一切,没有音乐,没有多余的台词,使得这特有的留白逼近了绝对的现实。

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这部电影四个小时的体量,使得其有优势可以讲清一切他想阐述清楚的内容,可其极具魄力的选题和对视频平台现状细致入微的刻画是这部电影能立刻成为热门的核心。

同样地是,这个巨大的体量也基本断绝了其登陆院线的可能。这部极度逼近现实、镜子般的影片就具备这种可以让你忘记它只是一部“电影”的能力,而它也同样映衬了一些对于本片的争议,即其“算不上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无论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何种态度,但当我们从这四个小时的世界里抽出时,我们还可以用同样地眼光再去看那些充斥着我们生活一切的视频媒介吗? 而当我们在影片中看尽了以卖惨变现的逻辑后,我们还可以具备相信那些视频里的流泪和真情的能力吗?这些疑问难免萦绕心头。

回望整个影片的情节,这正是一个普通女孩随着流量的浪潮,潮起潮落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也不可能成为个例。而其颇具悲剧的情节设置也暗含了导演对所谓流量的态度。

它仿佛讲述了一个无比残酷的道理,即流量确实是能让一个普通人跨越阶级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接近“上流”的最快可能性,但当我们去细挖子怡的UP主之路时,我们好像从未看到她成为真正上流人的时刻,她刚走红后花重金买的名牌包也只敢用那一次,离开高档酒店时也会把那些洗漱用具统统带走。

甚至是在那次看似老板大方宴请的邮轮聚会时,她与Evan也被邮轮的上下层所清楚分割,“阶级”二字片中一处未提,却又好像处处皆是,这是在暗处扼住流量,封锁其上下限的现实工具。

全片中 “上流”两字唯一的直接出现,正是在接近结尾里,Evan的道歉视频,他“真诚”的道歉后转而炫耀其自己的豪宅和继承家业的计划,弹幕喜剧般齐刷刷地从充满憎恨的“上香”变成了糅杂着羡慕与嫉妒的“上流”,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观众的态度正是可以如此改变,即讽刺,又现实。

影片中所有对流量和市场分析的台词,都是由两位富二代老板Evan和林女士所提供的,尽管他们与其他博主相似都是同一行业的从业者,但只有这些“上层玩家”才能真正明白观众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些人在流量面前会赢、也会输,但他们一直都是“上流”的,这是陈子怡可以改变的吗,或者说,这样的地位是普通人陈子怡可以通过流量所达到的吗?

这部堪比视频平台近代史的电影的野心就在于此,结尾冗长的留白和疑问不是把它抛给了观众,而是以一种巴尔扎克式的阐述方式,直白地表现了出来,未来的人们是否会将这部大胆的电影定义为“21世纪20年代视频平台博主的现状研究”,我想只有这个持续浮躁和信仰流量的社会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上流》的导演傅宗盛在与笔者谈论本片时,关于对电影选景的质感,傅导讲述了他个人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上海的高楼特别多,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天空的”,和陈子怡一样,当我们沉浸于还拥有向上通道的喜悦时,所看不见的是那些被“上流”人所牢牢把控的,宛如天空一般真正的跃升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