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新的电视剧,几个女孩都因为各自的原因结束漂泊回到共同成长的故乡。女孩的父母亲突然的邀请让男孩无法拒绝,在席间,父母聊起了女孩读书时与男孩之间的那件事。就像是一颗早已茁壮长大的大树,躯干坚硬挺拔,枝叶繁茂,终于长成了女孩梦想中的那样雄伟自强。但是没有人知道树干里的那一处空洞,还是黑黢黢的一片,好像没有办法再长好。女孩过不去,所有人都在说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在在意,可是女孩就是过不去......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你不知道这个诗意般的电影名下,要告诉我们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后来我开始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事情一定要过去?为了什么?某个人、某个未来,亦或者是时间?所以在教条和真理之下,所有事情都需要一个包装好的结果吗?我想,今天我也想要固执的去讨论,“我们为什么非要和生活过下去”?

在唱诗班的吟唱声里,是一片灰蒙蒙的天地,一艘名为克劳迪娅玛丽号的渔船在这边海域上前行。我们看不到阳光的影子,也许他们早在曙色出现前便前行,男主李正在甲板上与他的侄儿嬉笑打闹着。随着吟唱的减弱,看到了远处天空为数不多的一些晨光。我想,这算不上是最好的一天,但或许这是李所能想起的最好的一天。阿弗莱克的眼神里总是能自带一些冷静与淡色,那种冷静是冰冷的寒光,让人不免猜想他身上背负着什么?一段很长的蒙太奇里,不断规律地切换着镜头,这是李此时也是彼时的生活。他是一个专业的修理工,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在扔掉垃圾的人。镜头里,他不断在做着什么,不断地铲雪、修理、清理垃圾,甚至是疏通着别人堵塞的马桶。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他人坏掉的吊灯点亮,但是他却没有办法修理好自己。公寓里的太太正找他麻烦,疾言厉色的想要他滚出去,但是他也早已没有了想要反驳的想法,就像是路上一个被人丢弃的气球,泄了气。

可是气球总归是气球,再大的容量也有没办法再兜住的时候。

李在酒吧喝的醉醺醺的,但他好像只是想要变得醉醺醺的。周围的人好像在对着他细细讨论着,这人是否天生如此,就像是路过的人会无意识踩到的气球一样,毫无存在感。李走向前问着那两个男人在盯着他看什么,下一秒就挥着拳打在了男人的脸上。伴随着爵士乐进入到副歌的旋律,鼓点变得密集,节奏变快,那个气球好像终于爆开了。这就是现在的李,算不上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但他还是在尽量的生活着,用他扭曲却又独属于他的方式。终于,生活再一次找上了他,那是一个没有办法拒绝的委托。

在淅沥的雨中,李正开车赶往故乡曼彻斯特,他的哥哥去世了;他需要去处理一些不得不去处理的事情,同时,侄儿的抚养权落在了他的身上。李出奇的冷静,好像他生来就专门被要求处理这些事一样。他总是皱着眉头,但还是忍不住向这冷漠的生活骂了一句。很少有人能够像李这样冷静,在一句情绪输出后将此时应该完成的事情清晰又富有逻辑的说出来。伴着阿弗莱克的演技,李的理性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不经猜想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够变成现在这样。镜头将观众带到了李来看哥哥最后一眼的房间里,他好像有点手足无措,眼神也在游离着,不知道该看向哪里。终于他不安的手插在了腰间,但眼睛却不受控制的转动着,他在思考,在害怕。他的双手渐渐放了下来,但却无意识的用力握着;眼睛里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那样直直的看着,没有情绪却又让人有些不寒而栗。终于,他默默的靠在哥哥的身上,给了他最后一个他能给到的已经用尽全力去不舍的告别。在那之后,电影开始回溯起了李的过去。这样一个转折,让李不得不回到如死灰一般的故乡。

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前,李曾是一个有点得意的人。美好的家庭,爱他的妻子,一双儿女,至亲的哥哥,牵挂的侄子,还有那一群可以喝酒玩乐的朋友。然而那一次大火却让李失去了所有可以得意的一切,最不能让他忘记的是这一切的失意都是他的得意亲手造成的。就像是自己亲手按下了毁灭的按钮,从此之后李便极端的回避了整个世界。

电影的叙述给了观众很多对号入座的想象空间,没有过多地去将过程详细的铺开,只将重点放在结局和起因上。就像是我们在经历一些难以平复的事情时一样,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告诉其他人事情的前因和后果,而中间的内心活动,却鲜有人知。每个人对于事物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同样一口咖啡,有些人能够喝出内里的酸涩,而有些人却能共情一口醇苦;情感的颗粒度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标尺,电影所留给我们的空白使得故事被叙述的空洞又饱满。整部电影,李都在全力的克制自己的情感表达,在那场大火之后,李的克制给了阿弗莱克更多表现的空间。就像是在每一个眼泪决堤之前的忍,那是绝望情绪最顶峰的时刻,观众在无数个隐忍的瞬间将自我的情绪蓄力着,就像电影开头那片被云所遮挡的天空一般,乌云背后,是绝口不提的痛彻心扉还有难以言表的滴滴落雨。

有这样一出戏,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总是会在真实生活中投射出无数个影子。后来,李回到了故乡,碰到了早已开始新生活的前妻,前妻有了新的家庭,也有了新的疼爱的宝贝。在这一场戏中,很多其他的影评人分析出了导演电影拍摄的艺术设计。在围墙前,李和前妻被画面分割着两个部分;李看似站在一片光明之下,但脸上却黯淡无光;前妻背靠一片灰砖砌成的围墙,但阳光却轻洒在她剪短头发的脸颊。他们终于在事情过了很久之后面对面好好聊聊,前妻在规劝着李向前看,她想要他们能够好好地坐下来吃顿饭,像是冷静过后理性的交谈。她本以为她那颗跳动的心永远没有办法再愈合了,但是现在她却变得崭新。生活总是会无意识的丢出一些好意,假装陪着我们去治愈伤痛,但是那些尘封的过去,本意就是无法消弭。

I can’t, I can’t,这是李不断在重复的话。在照顾侄子的生活里,他开始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事情;他被迫在与故乡他人的链接中转变他已经固步自封的生活方式,他开始尝试去理解侄子,理解他人的生活。也许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人说李有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让他不再那么冰冷;让他开始停下来去接纳过去。但是这一切似乎只是一个枷锁,将李再一次架在生活的烟火里炙烤。

每个人的选择总是会带着一些信念,有些人决心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相信的光。李的选择,是没有很多元素掺杂的。还记得片头那一片海,那是李所选择的生活。没有什么日照的天气里,你说不出今天的天气是好是坏,它没有阳光但它也没有下雨,只有一片看不到尽头的云覆盖着,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偶尔仔细看还能看到一些蔚蓝的天色。这就像是李的世界,不需要有很多元素去构成,也不需要强行的塞入一些阳光来表现好;但是这不是极致的黑,也不是极致的白。它就是被剥夺过后原本的样子,不需要非黑即白的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是游离的,也是静止的。

如果没有养分去治愈伤痛,也许就没法变回本来的模样。有些伤痛,就是这原色一般的天空,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会过去的;但是有些时候只有自己知道,那可以装饰天空的养分早已随着烟火里的燃烧消失殆尽。我们为什么非要和生活和解?这或许是电影最后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跌跌撞撞的历程里,我们总在找寻可以缝缝补补的碎片,从人间烟火里捡起别人强行表达的好意;所有人都只会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伤痛成为了难以启齿的理由。人们总是在歌颂着那些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人,却忽略掉了那些更有勇气去停摆生活的人。李的选择,是对未来的生活开了无声的一枪,他将在事故过后在警局里没能打响的一枪打给了未来。那是一种不一样的勇气,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去做未来生活的逃兵,只有他敢于选择守卫着那可以不被放下的过去。那些从过去就在他身上所背负的言语炮弹,没有人再去在乎这些东西,但李可以为过去建立起那不是很好但又本来如此的一片天空。过不去的勇气,是这片天空唯一需要的养分。生活可以大步向前走,而敢于放过自己不再逼迫前行的实力,是这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