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叙事真是狡猾的劝说工具,说出来的主题都令人讨厌,但放进故事里,人们看完都会丝滑地接受表达,并且深深买账。

这部剧骨子里是非常非常典型的厌女宅斗剧,但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到底是怎样成功用一个霸总娇妻文包住了一个厌女剧的?

一群女人在一个大院子里互坑、宅斗的古早故事,表达的内容也是大清朝的意识形态:大女主,靠性魅力和说不上的什么能力,比如伶牙俐齿之类的,加持了一个霸总腹黑白莲花男人的拯救,斗倒其他女人的故事。

内核的东西是非常厌女的,反派都是女性,从公主、婆婆、小姑子、后面大院里的后妈、妹妹、女仆,女主敌对阵营的都是女性,她们看到女主就有无边和莫名恶意,全剧不弄死女主不罢休。这个剧的主要戏量都是靠着女子宅斗组来支撑。

说这个戏厌女是因为“宅斗”这个类型本身符合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性别的认知,本身这个题材就很男凝,你们女人没什么本事,就爱一起嫉妒、吃醋、互坑、算计。

隔壁男频《庆余年》2的男人们在搞搞江山,搞政治,这里就一心一意搞宅斗和争风吃醋,比之早年间的娇妻文学大如传和宫斗剧经典甄嬛传,斗争档次低了很多,但她们都属于以描写女性之间互相伤害,制造彼此的苦难来隐藏性别不平等、女性作为从属性别的真正社会现实。

但现在的制作者学聪明很多,她们从耽美文学里学到了双强设定所带来的“性张力”效果,从宫斗剧学到大女主开挂大杀四方,从复仇故事学到除恶务尽的爽感,嫁接了很多情节元素,包装一个厌女故事。

只要有一对男女恋爱组合满足女性观众的意淫,其他厌女的部分都可以打包进去,于是看完故事会在无意识里存储下来这些信息:大女主身边制造麻烦的坏人都是恶毒女配,女人所承受的伤害来自女性。

第一集里的女主被构陷接着被亲老公活埋,马上告诉观众这个亲老公呢,是被公主看上了,根本打不过,于是不得已就弄死自己亲老婆,一股子给男人洗白的动机。后面又在无数次写女主想念和亲老公的交往岁月,这条线是最好看的一条,可惜了,优于革命不彻底,根本就不会写一个脱离了婚姻、男女情爱语境下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编剧根本不会写。

因为我们的文化里的女性都被深深驯化为不自知的厌女症患者,都以男性作为第一性别,我们这里的编剧写的所谓大女主都是照着男人的样子来写。如果不像个有权有势的男人的样子,比如嬛嬛,也不是一个被男人爱着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是怎样的呢?在这些编剧脑子里,根本想象不出来的。

流行文化一旦和主流文化捆绑就非常厉害,于正的戏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两性关系模式稳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总是在以嗷嗷直叫的强悍女主(像男人一样的女主)去凌虐恶毒女配(这个才是真正厌女),最终让女性觉得女性本身就是弱点和缺点,而男人则是世无双的公子或者霸道温柔总裁。于正的剧散发着封建社会的恶臭流行于市,动摇着当下很多年轻女孩儿的本来就不强的女性意识,强化她们身为女性的自卑和自我轻贱。

主流意识形态和影视剧的捆绑和媾和,就会不断强化和重复这一套说辞话术,打着大女主和女性独立,女性自强旗号,包装的“厌女”故事不断输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娱乐品是深入无意识的,就是我们根本没意识到我们已经接受了她传达的恶臭,画面越是精美,影响力越是强大。

看这部剧,不知不觉地,我们都在被厌女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