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极其符合影片的特质,柔和,宁静,饱含希望。如果说同样聚焦精神疾病的影片《涉过愤怒的海》是用手术刀切中病因,让伤口皮开肉绽。《黎明的一切》则是一块温柔的包扎棉,小心翼翼包裹创痕。导演有意淡化病痛和社会冲突,观众便可以置于陪护者的角色,温柔地伴随着患有惊恐障碍和经前综合的男女主相互疗愈,收获一点光的方向,迎来一天天的黎明。

黎明的一切具有某种童话气质,清新的色调、慢节奏的职场、永远和善的人群以及奇遇般的关系构筑起了都市青年人的乌托邦,抚慰的不仅是有心境障碍的主角,更是许多荧幕前在下行周期过着牛马生活的困顿又迷茫的年轻人。全片中弥散着美丽的光线,从街道到办公桌再到人物的脸庞上,窗外过曝的视野即区隔了外部世界,又呈现出梦境般的虚幻,疑似美团拼好饭中毒前的幻觉。

使温情其不至于沦为糖水片的,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黑夜里的城市——关于黑暗的阐释all about long nights。黑夜是黎明的前置条件,是主人公一日日无法摆脱的病痛深渊,是穿越的生活长长窄窄的瓶颈。影片的主基调始终站在病中阴影里,不否认黑夜与黎明的循环共生,小温暖并没有稀释掉生活沉重本色,使影片更具人文关怀和现实质感。

#正视疾病的反复难愈

观影中最失落的一刻是看到结尾,女主还是辞职返乡,似乎影片花费大部分时间构筑的明亮走向一下子解体了,前功尽弃。

失去同事和朋友陪伴的男主会怎么样呢,他会坠入往昔的阴霾吗,他惊恐发作时会怀念逝去的美好吧?而返乡照顾母亲的女主会过上理想的生活吗,她对放弃职业发展有不舍吗,会厌倦老家的单调吗?总之,我对于结局的走向有着直觉般的悲观,不解导演的意图。

在影片的影后交流环节,似乎得到了解答。三宅唱说(大概意思)影片中不存在与病痛的和解,主角的疾病或许能暂时地在社会性环境中缓解,但是很难在身体上痊愈,这些疾病将伴随主角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

我想影片并不想简单呈现精神疾病的痊愈,这即尊重了疾病往复的复杂,也没有让故事沦为相互救赎的感情戏。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和艰难下,在康复中的人才需要相信黎明会到来的希望,疾病和处于低谷期的人们才需要整个社会持续性、遍布性的关注。

#精神疾病和女性疾病的呈现

回到影片开头,男主所经历的“好起来”的时刻,提示着社会可以为疾病中人提供的帮助。精神疾病的愈合不是一个人的救赎,而需要系统性的复建:心理医生的专业的治疗(药物、暴露疗法)、亲密关系的接纳、同事朋友的关爱和互动、有价值感的工作等。在整个环境温柔的包裹下,碎裂的土壤才有几率重现生机。

男主也同样对带给他帮助的女主交换善意,他主动去了解和关注“经前综合症”,将这种女性常经历但社会整体视而不见的疾病摆上银幕。导演设定这个疾病显然契合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女性的疾病需要去耻感、被识别、在职场上被公正对待。但稍显遗憾的是,与男主的故事线相比,对女主的经前综合症无论是症状呈现还是康复方式都缺乏探索,好像只是在演刻板印象中烦躁的、不讲理的疯女人,然后为这种疯找一个病症,总之一看就是男导演拍的。

不过能把经前综合症搬上荧幕已经算是一种进步了,当女主问出那句“疾病也分三六九等吗?”时,作为女性观众我还是能感受到被声援的力量。

#黎明还是长夜

我喜欢《黎明的一切》这个译名,超过另一个名字《长夜尽头的微光》,黎明是一种日常,而不是一个结果。

“黑夜会过去,黎明会到来。”也是我在患病期间赖以支撑的信念。我所能找到的缓和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习惯疾病之于肉体,让它长成身上的一块疤,一种呼吸,一种昼夜节律。然后带着这样的习惯,继续走,往前走。

在影片高潮,移动天文馆的解说里,有一句非常温柔的鼓励:黑夜和白天处于永恒的流动和轮回中,而有时候在深深的黑夜里才能看到白天被遮蔽和忽视的东西,比如繁星点点。

我很庆幸自己是在人生节气中的黎明日遇到这部影片,否则我可能会认为它是会戳破的梦幻泡泡、残酷现实的摇篮曲,我可能无法相信和仔细体察那种黎明蕴含的生机。

所以在疾病、困顿、斗争中的我们,不要放弃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