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三个朋友看完回来不到俩小时 旁边还放着我在电影院买回来的一大盒咸味爆米花 一直在琢磨这部电影终于琢磨出来了一点东西 赶紧写一写
为什么我说我这么直观的感受到了两极分化 是因为当我还沉浸在片尾曲嘎嘎的that's life当中 还没走出影厅 朋友就已经憋不住了开始吐槽 说“怎么这么难看” “怎么一直在唱歌” “我没打呼噜吧?” 之类的评价 确实 坐我旁边的那个朋友在电影的中间 完美的搭上了这个完美的入睡时刻 闭上眼睛在旁边睡得非常安详 那个时候我也是有点困的
我想了想我困的理由...小丑第一部是我前天才看完的,之前一直没兴趣也不想看,还是因为第二部有嘎嘎,而且很喜欢里面的爵士配乐才想着为了补全故事情节 看了第一部
当你看完第一部的时候(包括我) 也许我们都在试图期待一个哥谭暴乱的大场面(预告骗就很好的骗了我们) 当我们努力瞪大了眼睛 结果等来的只是法院的一个大爆炸——两分钟的镜头,全片最大的大场景镜头。 我们期待的哥谭暴乱,械斗,激情的配乐,什么都没有发生,全篇就这样有些“淡淡”的结束了,所以我很能理解我的朋友们急不可耐的吐槽或者入睡的原因。也认为这是大家都在讨论的“小丑2 两极分化”的真正原因。
我发现我是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中选择“喜欢”这一级的。先不说对电影的细节为什么喜欢,就凭现在看完了俩小时了,我还是处于一种后劲儿很大的闷闷不乐的状态,更别说在看电影的途中我整个人处于一种非常压抑和揪心的情绪中无法跳脱,而且也没有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要打开豆瓣,像写《默杀》吐槽影评一样吐槽这部电影的气愤,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喜欢的。
先从最简单的歌舞入手。全片都采用了jazz类型的配乐,jazz这种音乐类型放在现代来说就已经是两极分化的代表了,喜欢听的人天天都在听,不喜欢听的人最多听一遍就关掉。这也难怪嘎嘎女士发了电影的衍生专辑《哈莉奎茵》以后 我身边的欧美乐粉都在吐槽这张专辑”太爵了不喜欢”。配乐就已经让这个电影走上了两极分化这条路,头也不回。
更何况,大家觉得非常无厘头的“从头唱到尾”,“突然开始唱”,“过渡很僵硬”等槽点。大家能看出来,这里面的歌舞片段都是亚瑟的第二重狂想。它们是脑海里的美梦,是精神状态的一种发泄。我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演着演着突然开始唱歌跳舞(我认为和所谓的印度歌舞片是有很大区别的,别拿两者类比)。因为这是亚瑟精神状态极具不稳定的表现。
所以我真的很能理解觉得不好看的人是为什么,因为这种表现形式真的真的很抽象——
而且音乐真的很爵。
再从剧情入手。我认为第一部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都乐于看到一个爽文男主复仇的戏码。我们只想看到黑化的小丑,站在如此众多的信徒中间,当着暴乱的国王,点燃手中的火柴,杀掉一切欺负过自己的人。这是所有人的投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这样,于是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感情投射到了小丑身上,小丑做到了,也就代表我做到了。这也是爽文为什么爽的原因。一种单纯而直白的情感发泄。
但在第二部中,我们最期待的满脸油彩的小丑,也就出现了不到三分之一。大荧幕上一直“赖着不走”的那个人,是瘦脱相的唯唯诺诺的亚瑟。他只有在哈莉奎茵在身边的时候,才能稍微获得一点自信。这种类似于“窝囊废”的人生,叫人如何敢代入?
甚至亚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代表。试问屏幕前面的我们,谁能做到一下子这么多信徒簇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正是大篇幅的“窝囊废亚瑟”,也直截了当的刺痛了在座观众的心,想起我们生活中有苦难言的点点滴滴,逼着我们直面我们最脆弱不堪的一面,直面我们夜晚时不时咀嚼的,尴尬到抓紧小被子的时刻。
人生最难的,就是直面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娴熟的,反复的做到这一点。
说实话,谁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复仇爽文超英R级电影啊?至少看完第一部的我们都认为第二部是所谓的“复仇延续”,当然结果是“泼冷水泼了一头”。
所以!如果你单纯为了看小丑复仇,那还是算了吧。他复仇很失败。
人都是慕强,恐弱的。第一部的小丑让观众成功的“慕强”,而第二部的小丑则让人嫌弃的“恐弱”。
当你把脸上的油彩都洗掉,你还是那个瘦弱畸形的亚瑟,哈莉奎茵都会嫌弃你,离开你,把你奉为神的狱友也会觉得你是个废物,拿刀去解决你。
因为你不再是他们合适的投射载体。你瘦弱的身躯无力承担他们慕强的眼光。
所以亚瑟,在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作用。他还是那个善良而软弱的打零工的。
小丑这个面具,到底带给了他什么?他改变哥谭市了吗?没有。他收获到时时刻刻围绕着他的信徒了吗?没有。最后他鲜血淋漓的倒在地上,伴随着“that’s life”音乐响起,that’s just his life.
最后上个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力去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慕强,不恐弱,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个恐怖的哥谭镇,多一个快乐善良的亚瑟。
你和我,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亚瑟。请不要成为joker,只是那个善良的”happy”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