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
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
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
小船留在了水池里,
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
壹、其实这是一个测试
博显然从小就被培养成这样,在母亲的控制下他变得矛盾麻木且空洞,不知道他会不会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做的事情却都让他感觉到惊恐受伤。整部电影他似乎是一个空瓶,外界给他什么,他装满什么。他会在公寓里对着突然出现的流浪汉惊恐,会面对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呆怔,会因被追杀而恐惧,会因母亲的撕心裂肺而疯狂解释恳求道歉。然后这一切行为似乎不像是他自己说的,像是一种路线规划,有点随意的那种。所以全片看下来会觉得这个剧情如有似无,三个部分的转换像是三个节奏不同的关卡。
没错,这部电影宛如一个游戏,设想一下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主角在一条线上运行,再去看看结局,前面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因为,这只是一个测试,能看得到是心理咨询对话的盗录、医生家78频道的监控,看不到的会是什么呢?是混乱异常街区中不断求助的流浪汉?还是医生家反复推迟时间的医生?或者是在母亲葬礼最后出现的初恋女孩?
回看电影的种种细节,可以看到母亲的控制渗透在各个角落,大到开头的出现的社区公寓,小到里面的家电和速食产品,全部都印有母亲的“大W”公司logo,在影片的最后也明示了该公司开发某种精神药物用于控制孩子。
所以我推测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针对博的长期服从性测试,所有的人或者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导火索快速测试一下博是不是将其母亲放在第一顺位,所以我们看剧情的推动往往是博惊恐地乱跑,然后遇到很多立刻识别出他的人,配合他推着他进行下一部分的测试。
贰、控制和审判
但是很明显,人是控制不住的,医生家的妻子若有似无地暗示博不要做罪人以及明示其行为都被规划好了,森林里照顾博父亲的管家说漏嘴了一些真相,测试里总有一些意外的部分。但是很快,女儿狂喝油漆而死,管家原地爆炸,母亲的控制像是一个影子,紧紧追杀吞没着一些真实的东西。最终博知道了真相,尽管哭喊求饶,但是面对母亲一遍又一遍自我牺牲陈词滥调的指责,他还是紧紧掐住了他母亲的喉咙。
最后审判在我看来像是在博的内心进行,就像开头从子宫出生,博开船返回一个宛如子宫黑色的有水山洞,在这里博终于做出了一定程度解释,关于种种测试的结果,但是面对盖棺定论试图自证是何其困难,他显得无比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却用各种细节拿来证明他是一个母亲的爱居心叵测的有罪之人。这种矛盾在最后一刻才爆发开来,博说我不想死,谁来帮帮我,此刻已经没有机会向外去寻求帮助了,所以这一刻其实是博在问自己,我自己觉得母亲是爱我的吗?我真的不爱我母亲吗?如果他爱我并伤害我然后我也伤害了她,那我还爱她吗?
很显然这些问题没有回答,但是没有回答不代表没有结果,审判给出了结果,毁灭,最终博也死在黑色的子宫里,他没有办法处理这些问题,又或者说,他宁愿自己没有出生过。
叁、我爱你,但…
我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感觉到压力了吗,如果没有那恭喜你通过了测试。
“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约翰·威尔伍德
别管是谁说的,我在网上搜索的,如果你感觉到了不适,那么姑且看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会有诞生于爱意的黑暗,因为有些爱不是爱,或者说,有些爱需要代价,再或者说,不是爱是期待,是命令。在博的妈妈那里,爱一直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来看望我,说明你不爱我,我会把你的信用卡停掉。以至于到,如果你不听我的,让我难受,你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爱。我以前写到“对于一个命令,你不去服从,就是不考虑发令者的感受,这真是可笑。”(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 Fantastize的回答)
这种期望的力量在家庭里俨然变成了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个人性质的自私和怨恨。母亲说爱博,而博住在破烂的瘾君子公寓/被关在阁楼,母亲住在豪华别墅。母亲说爱博,父亲可以只是一个畸形的吊状怪物藏身阁楼,而博则被一则关于性器官的谎言蒙蔽到不敢发生关系。母亲说爱博,明明有资源派人开专车接送博从公寓到自己豪华别墅,而博需要订机票赶飞机收拾行李旅途奔波。很显然,母亲满足的不仅仅是某些自我牺牲的苦楚,是一种伴随着“我之前付出过我过的不好,所以你不能过的好,你要对我付出”的占有欲控制欲。这种占有欲往往来自于巨大的怀疑和畸形的不安全感,不管是对于不信任事物的过度解读,还是对于某些命令达成的反复证明。从这个角度来看,博母和博一样都是空心的,博可以容纳别人的情绪,而博母没有办法自己消化情绪,必须要把自己情绪依附于别人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博母甚至恨自己的孩子,原因只是孩子没有按她自己想的方式满足她的情绪需求。
肆、毁灭和循环
家庭里的毁灭还出现过别的电影里,绕不过去就是同导演的《遗传厄运》。
遗传厄运 (2018)7.32018 / 美国 / 恐怖 / 阿里·艾斯特 / 亚历克斯·沃尔夫 加布里埃尔·伯恩
在《遗传厄运》里我认为更多是母亲的视角,从上一代到这一代再到下一代,这里面的母亲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并且她面对的更多是生活氛围的痛苦以及罪恶过去的荼毒,一如片名“厄运”,一种高压家庭,悲剧命运的毁灭推动。
而在本片中家庭的整体被减淡了,几乎变成了博和博母的二人关系,这里不仅可以立刻识别出博母的自私本性,更多也可以窥探出博的毁灭和自我毁灭的源头。在得知她的母亲控制了他的一切之后,博首先是出自本能地害怕和道歉,但是在接受了更多指责辱骂,他掐住博母的脖子,开始了毁灭。上文说的,博像是一个空杯,他可以承受别人的情绪,但是他上一秒是妈妈是爱我的道歉,下一秒则是妈妈是恨我的愤怒,博没有办法处理如此扭曲的情绪,意识到这是母亲对自己的灌输,并想停止这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套流程反过来其实就是最后的黑色山洞审判,博先是解释和愤怒,然后是求助和道歉,最后是淹没和放弃挣扎,他没有办法自洽,也没有办法理解,最后更没办法继续面对之前的一切,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回去,于是他回到回归来时的地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
所以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小船留在了水池里,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家长的责骂和打翻的小船到底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呢?控制和自私到底是怎么在家长的内心阴暗处生根发芽的?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影片给出了体验,3 个小时速通博的一生,你为谁开心为谁难过?生活在家庭中的你我,在什么时候感到开心感到痛苦?这些都来于哪里?是否一接触就隐隐作痛?
去搞清楚吧,你是选择承受倾盆,还是自行裁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