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罗小黑2》前,凭借着第一部电影的好印象,加上无意间看到的影评和高分,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会是一部让我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的电影。

宏大场面远超出情感储备地一再上演,以至于角色脸上是意气风发,我脸上只有迷茫无措;漫长的两个小时里传达的内容简单至极,以至于大多数时间都在克制自己别总想着好无聊,但等到最后也没有等到让人惊艳的反转和收尾。要说是烂片多少有点意气用事,但要说是一部好的动画电影……那还差得远。

连这算不算一部电影,似乎都要斟酌再三。观影途中不止一次地在想,叙事节奏好奇怪,一点都不像是电影。后来看豆瓣影评已经有朋友做了精准概括:"章节合订本"(总有蓝天)。仔细一想,好像是把几集番剧不作剪辑地合成一部大电影。

许多打出五星的好评,落点一是作画精美,二是人设时髦,三是反战的所谓"中心思想"(甚至表现出来只是罗小黑的一句话)。但这三个要素的结合是否就能成为一部合格的电影?这是很可疑的。我尤其困惑的是,从小时候到现在这充斥着"国漫崛起"呼声的二十年里,明明如今画面已经到了十足精美的程度,为什么还是讲不出一个好的故事?而在故事都没有讲好的前提下去讲一个宏大的道理,确实有它说服人的力度和可信度吗?


最显而易见的是叙事陷入了混乱。

其实电影的内容非常简单:人类袭击妖精,嫌疑人是无限;鹿野与罗小黑要找出真凶洗清无限的嫌疑;妖精寻找若木;无限阻止妖精与人类大战。

电影分为两条叙事线索,从着墨来看应分为主次双线:主线是鹿野与罗小黑找出引战真凶,次线是无限阻止人妖大战。(甚至还应总结第三条叙事线,即妖精寻找若木,这一线索最终与无限的线索连在一起,衔接上却不甚平顺,以至于哪吒与无限的打斗、无限孤身执行等情节都显得略为突兀。)奇怪的是两条主要的叙事线索直到最后也没有形式上的交集,能联系起来的只有内在逻辑,也即主角(无限师徒)是在「阻止人类与妖精的战争」。但连这个内核也被拆分得颇为混乱,最后执行的角色似乎是无限,执行的理由却放在片末鹿野的回忆、罗小黑寥寥几句话里。叙事线和内在逻辑的拆分导致了混乱和轻重不分,占据最多篇幅、理应为主线的是鹿野与罗小黑的调查,但最宏大的情节场景却交给了次线里前半部隐而不见的无限。

还有太多的情节,明明在开头引起观众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处理好对悬疑的解答、情节的延展。灵遥为什么能伪装成无限?哪吒对无限的限制仅仅只是监视?池年对无限师徒的恶意缘起于什么?跟随灵遥的手下都是谁,又为什么?灵遥、人类集团、若木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出现在影片里的人类只是背景板吗?如果除了无限的人类只是背景板,那么怎么解释「人类与妖精的战争一触即发」的合理性?

在我提出这些问题时,朋友提供了一种可能。她解释说,最后无限背着手在半空中挡导弹的一段,制作组可能是想幽默化地处理,才让人类因为看到T恤上的字而将无限误认为哪吒。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因此也恰恰说明了电影的节奏出现了问题。不单是这个包袱,影片里若干处冷幽默一闪而过,却让人感觉太过跳脱,既无法成为笑点,也无法衔接剧情。


关于战争。

无限为什么反对这场战争?没有着墨。鹿野的理由,刻画方式相当奇特,竟然是战争已被阻止后,在片尾插入一段漫长的回忆蒙太奇;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也并不清楚,仅仅保留了一般对于"战争"的印象。相比之下罗小黑的刻画反倒自然许多,由鹿野与小黑的分歧引入,但最后也仅仅落在几句没有发展后续的台词上。反过来,反派或主战派为什么执着于发动战争?同样是通过灵遥和池年的几句台词,说明是为了防患未然就草草结束。

即便是前后两部电影对比,也高下立判。第一部电影中,风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自己和同类的家园,才要报复人类;而小黑是因为在与无限的旅程中达成了对人类的和解,师徒才会站在风息的反面阻止他。第二部电影放弃了前作更沉缓的叙事,却让故事的前因变得太政治,太宏观,太模糊,人类与妖精的矛盾变成了一个空壳子。以至于在片末还需要插入一段鹿野因战争而失去师友的回忆,马后炮地去印证「反对战争」主题对于具体人的合理性。

在这样一个空壳子里,真的表达了所谓的「反战」立意吗?

事实上早在番外漫画《蓝溪镇》里,创作者也隐隐在刻画战争与反战的内容,但浅尝辄止,是几乎没有融入主要剧情的片段,更多可能是通过伦理选择的刻画来完成漫画主角的塑造:超然于人又施救于人的老君、经历战争仍保有善良的清凝。电影第二部几乎采用了一样的手法,集中地通过鹿野与小黑的分歧情节来刻画:鹿野是经历战争惨痛、明白战争无意义的受害者,小黑是超越种族立场、纯洁向善的赤子。

战争的意象完成了主要角色的塑造,但除此之外,创作者要传达的真的是「反战」的立意吗?

首先从情节的时长是可以看出端倪的。赋予主角的使命明明是「阻止战争」,但贯穿整部电影,描绘最多的恰恰是战争、打斗、大场面。仿佛不依靠这样的"大场面",就无法铺设宏大的主题,吸引最多的观众。除了衬托主要角色的武力强大、显示耗时六年的制作精良,似乎看不见这些多而冗长的打斗意在何处。

而在这些经费燃烧的场景里,战争却缺失了痛感,无论死的是妖是人,都面目模糊。连唯一进行刻画的鹿野,也只有一段语焉不详的回忆。袭击流石会馆中死去的人类与妖精、池年不费吹灰之力杀死的人,他们难道不是一片空白吗?如果战争的惨痛只对作品的主要角色有意义,那么除了塑造主要角色的成长历程与形象,很难说还有其他作用,更遑论对整部作品的立意拔升。


进一步细说打斗画面。

《罗小黑2》从开场第一幕就是打斗场景;最后飞机坠落、与灵遥决战、哪吒与无限打斗、无限执行,这些情节更是马不停蹄,似乎令人激动万分,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节奏的把控,反而让电影整体变得太「平」。

这些打斗戏马上让我想起另一部动画电影《哪吒》,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高潮的打斗戏也与《罗小黑2》一样看得十分疲累。但这种疲累又有轻微的差别。《哪吒》是高潮接高潮,明明情绪已经到顶了,但导演还想让情绪继续往上走而不停地刺激,对于观众情绪的渴求是永不能满足的。而《罗小黑2》或许意不在煽动情绪,而是剧情信息太少、打斗场景太多导致了失衡。

这与罗小黑其他作品的处理是有矛盾的。在每集只有五到十分钟的动画里,即便每一集都填进打斗剧情,只要留下日常生活的气口,观众就不至于感到疲劳。第一部电影的处理是平衡剧情与打斗。第二部电影却是在不减少甚至增加打斗的情况下,减少了日常的比重,仅仅留下了哪吒与无限打游戏、鹿野与小黑住酒店的短暂片段。

为什么国漫电影热衷于把打斗场面铺张到令人疲累的程度?看到一个影评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画技既是电影的优点,同时也成为它的桎梏。为了显示技巧的纯熟,以画面作为电影的优势,就像动画届的"大片",「场面的铺张」成为一种优选。为了磨画面,打磨故事在取舍中只能放在第二位。或许这样的选择也是有道理的,画面的好是相对客观的、可量化的,更能够迎合动画的受众;而故事的好却是因人而异的,或许能吸引更多普通观众,但总是有风险。

打斗场面的大肆铺张,却落下了对人物角色的刻画,使打斗戏沦为一种对设定机制、画面动作是否流畅的技术性探讨。在这些打戏里,主要角色都是以轻描淡写的姿态做不可能的事情,强大与武力被称颂,软弱、无能、恐惧都被抹去,角色从「人」化而为「神」。最突出的例子是无限:不同于第一部里因愤怒而大吼风息、平淡之中也有人的情绪起伏,第二部这个人物几乎找不到一丝裂缝,对于他的刻画只有无人能敌、无悲无喜。整部电影唯一一处让我觉得触动的,反倒是鹿野回忆中初见无限时单方面的拳打脚踢——弱小面对强大的无能为力,战争遗孤的仇恨痛苦,人性与情感,才终于让打斗戏显示出它本应有的魅力和张力。



在写影评的同时我仍然很困惑。

朋友认为这是部很不错的的电影,而且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少,为什么我们经历的仿佛不是一样的120分钟?在我看来是影片最显而易见的短板——叙事,有人却认为是中式留白的美感,这种叙事为什么引发了完全相反的争议?说到底,罗小黑的电影在这个系列作品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以及罗小黑完整的故事究竟在讲什么?

只看过电影的我于是把动画漫画都补完了。在这个过程中,才逐渐感受到分歧从何而来。

简而言之,作为普通观众、一辈子可能只会在电影院里看120分钟电影(或加上第一部共220分钟)的我,并不是《罗小黑战记2》适合的受众。只有看过动画、漫画,甚至关注制作者在互联网上零散公开的设定细节,喜欢这个IP的我,才是这部电影的理想观众。

更适合与《罗小黑战记2》的定位作比较的,并不是宫崎骏、迪士尼等独立动画电影,而是「剧场版」。大部分「剧场版」是以动画/漫画为主轴的衍生作,可以提供一个与主线若即若离的番外篇(如柯南),也可以是将动画/漫画原内容高度浓缩的精制版(如排球)。《罗小黑2》更类似前者。

而《罗小黑2》之所以产生独立动画电影的错觉,是因为第一部电影可以是这种定位。《罗小黑战记1》叙述的是IP主线的开篇,整体无论是从故事本身,或是处理方式上,既可以自成一体,又可以作为前传进行IP设定的补充。

例如在第一部中,小黑被风息夺取能力后,无限想找老君恢复,潘靖馆长说:"如果老君能救,也不用寄情于借火岩了。"即使没有接触过动画漫画、不清楚老君与借火岩等渊源,这句话对于普通观众也足够提供一个简明的回答,即求诸其他角色也无法解决问题,只能去找风息。因此对于普通观众和IP粉丝而言,第一部电影都不失为一部符合期待的作品。

但《罗小黑2》却没能再同时满足这两种期待。

不同于第一部电影的处理,《罗小黑2》的主要剧情需要借助漫画来理解。关于灵遥防患未然、推动妖精与人类战争的契机,有看法认为是源于漫画第116话中,描绘三百年时间倏忽而过的一个分镜——灵遥望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这样的伏笔,即便是看过原作的粉丝,也不一定能够立刻反应过来。另外,在无限这一叙事副线中的主要配角如西木、池年等同样来源于漫画;池年对无限的忌惮应追溯到漫画第126话;鹿野在灵遥战中所使用的法宝、药物来自漫画第56话。

除了这些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像彩蛋的小片段,却也可能阻碍观众的理解,如雨笛馆长说鸠老画眉了,是因为这一部的黑色眉毛不同于漫画和电影第一部的白色眉毛。此外官博与粉丝的互动中完善的设定,如池年师门、池年与大松的关系(否则很难说池年袭击人类基地不算屠戮)、鹿野与徒弟、鹿野与无限、鹿野与晴岚,以及人物如天心、星月、昊天、空空、浩克、莽眼,在互动中完善的设定也正反映了电影中大量出场配角的塑造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制作者并没有将《罗小黑战记2》定位为一部叙事完整独立的电影,而是将它作为罗小黑IP的「一部分」。

它的首要任务是填充罗小黑IP里缺失的宏大背景。这个背景并非番外漫画《蓝溪镇》里数百年前妖精间的故事恩怨,而是人类与妖精之间存在矛盾分歧、未来可能会有一战的背景——即围绕着本篇动画的世界设定。而电影这种体裁,相较于5到10分钟一集的动画、连载漫画,长时间、大场景、强情感、集中制作,无疑是创造宏大世界背景更适宜的载体。

为了渲染这个宏大的背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打斗,超越故事阐述拔升至种族、战争问题的政治描绘,主人公的伦理选择,各色人物的轮番登场——这些本不是讲述一个故事的前提,反而变成了电影的重头戏。

是作为一部背景设定集,而非作为一部电影,也表达了制作团队对于IP创造的野心。他们想做的不止是一部好的动画电影,而是想打造一个具有高粉丝粘性的和长期生命力的动漫IP。

极其矛盾的是,在提升叙事的理解门槛、强调粉丝粘性和互动度的情况下,「罗小黑IP」这个由ACG爱好者创作的作品,大量吸引的仍然是ACG爱好者,仍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层内传播。越是想将电影作为大IP的一部分,越将可能通过电影了解IP的普通观众拒之门外。

到底是一部讲好故事的电影重要,还是一个完整丰满的IP重要?我认为这正是《罗小黑战记2》引发评价分歧的更深的原因。

在看完罗小黑全系列作品后,我最期待的仍然是5分钟一集的动画。恩怨情仇、宏大叙事,看来看去都不如圆滚滚的小猫伸懒腰,不如看小孩子的童年生活。如果评价漫画和电影2里看似深沉的设置,我仍会觉得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幼稚…要看缠绵悱恻的爱情,要看战争与反战,即便限制在ACG领域也有无数珠玉在前,放在所有文艺作品中更是佳作浩如烟海;不是说铺垫这些背景不可以,但这些难道是罗小黑IP的优势吗?

不是吧。

乡村,森林,星空,玩伴,慢悠悠的沉缓的生活,还有许多简简单单而又可能被遗失的美好事物,不是因为喜欢这些才会喜欢罗小黑的故事吗?在对宏大叙事的迷恋里,对简单的坚持,或许才是最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