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文名叫《愤怒青年》,上映于七十年代初。五十年代英国出现“愤怒的青年”,六十年代美国出现“垮掉的一代”,从片名看,此片虽然有拾人唾余之嫌,但倒也开始直面社会、青年问题了。可要是真看了电影,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其实还是讲的底层青年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误入歧途的故事。说起来,它的英文片名更符合片子的内容和主题,The Delinquent,不良青少年、少年犯。而在海外出音像制品时,更是被译为完全不一样的名字。德国版被译为Shen Chang und die Karate-Bande(沈昌和空手道帮派),美国版则是The Street Gangs of Hong Kong(香港街头黑帮),这固然是因为海外受众更在意打斗戏份,也是因为片子本身有太多的犯罪和打斗内容。总之外文名字完全没有“愤怒”的任何意味,也不会让外国观众联想到英国的“愤怒青年”。而在海外宣传片中,有出现wrath一词,但与anger这样概念更大的词(为何提anger,下文叙述)相比,wrath更强调暴怒下冲动暴力的行为。

英国“愤怒青年”(Angry Young Men)是二战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阶级青年对英国社会结构和秩序表达不满的产物,以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的成功上演作为开始的标志。邵氏《愤怒青年》其实很多方面反其道而行,虽然《愤怒青年》里也轻飘飘地提了一下主角沈昌的父亲沈伯一辈子没过过好日子,所以脾气暴躁,因此家暴打走了妻子,对儿子也是恨铁不成钢,却沟通不得法,致使儿子受到坏人引诱而犯法,走上绝路。在整部电影中,固然,物质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矛盾的根源,但剧情的发展绝不是必然,毕竟电影里也呈现了香港公屋的背景,公屋里居住着成千上万户家庭,环境是脏乱差一些,可并没有人人都作奸犯科。而且电影里也设置了李丽丽扮演的纯洁女友角色,如她一般,生活中虽也有不如意,但不见得就要跟黑帮混到一块。所以电影里主角一家的命运还是由他们的性格和意愿决定,沈伯暴躁不善沟通的性格,餐厅老板更是指责沈昌这类年轻人,总以为自己生来是老板,是主角,什么都要最好的,也就是欲望太大,想要的太多了。

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当然就是因为利益的分配,物质再丰富,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英国“愤怒青年”的愤怒,当然也有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愤怒,不过,由于“愤怒青年”们都是读过大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批判角度要广泛得多,层次也丰富得多,包括对代际关系、宗教、阶层、思想传统的批判,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虽然表达强烈的不满、沮丧,但表现形式主要是对话和与之对应的沉默。而像《愤怒的回顾》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某些地方颇类于连的人物,虽然阶层上他处于劣势,但他的才华和魅力却能征服上层社会的女性,是比较典型的左派文学叙事,毕竟,要论证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合理性,需要体现中下层阶级本身的才华和能力。

而邵氏本身,包括张彻,都属于右派,虽然是身段比较柔软的右派,所以《愤怒青年》里沈昌虽然愤怒,但那是他的家庭、性格的原因,没怎么涉及社会批判(但下层社会的恶劣环境是有表现的,这是桂治洪之功),这愤怒就只是顺其自然地导向犯罪和打斗而已。左派叙事中不时出现两性与阶层的错杂关系,在片中X也只是体现为反派对主角的引诱工具,主角的突出才能——能打,并不能帮助他体现出X魅力或其他方面的魅力。总之,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最后走上不归路,怪谁呢?怪阴险狡诈的反派,还多多少少要怪一点主角父子的性格缺陷,虽然总体来说电影还是描写父子情的存在,只是错位和隔阂造成了悲剧,以增加观众对主角的同情。不过最后主角瞑目前的街童斗殴的场景,似乎也在提示,如果现状不变,这种不良青少年还会继续存在。不过该怎么改呢?电影也结束了,大家拍拍屁股走人散场,也就不会想太多。但总之还是有个震撼,算是大打一气之后劝百讽一,这委婉的反思应该还是桂治洪的手笔,毕竟桂治洪香港长大,对香港多少有真正感情,而张彻南下精英,帮助邵氏重建“想象的中国”的,对本地下层青年难有共情。

片中大量打斗与英国“愤怒青年”文艺(其与英国新浪潮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未来的香港新浪潮也有待香港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地青年的成长)是背道而驰的,体现的也是张彻的趣味。不过毕竟是现实题材,虽然仍然有一个打十几个的夸张情节存在,但在表现打斗的冲击和疼痛方面,跟过去的张彻电影很不相同。哪怕张彻当时已经拍了马永贞这样的拳脚功夫片,但是马永贞依然是超人般的存在,虽然他必死,但未死之前,就能以超人意志(《马永贞》的后续篇《仇连环》的英文名就叫Man of Iron,可以直译为钢铁的男人)继续消灭敌人,而此片虽然依然有夸张打斗逻辑,但表现疼痛之突出,此前此后所无。比如铁钩勾肩膀(但是后续情节中主角神奇地并未受伤),比如四个保镖飞踢沈昌,还有铁梭穿身,都以强烈的疼痛形式表现出来。过去的张彻电影以及后来的张彻电影,主角多半是惨死的,甚至在《五毒》《西安杀戮》中,张彻还表现了酷刑,不过并不太表现疼痛,要么是主角以超人意志克服一切,要么直接晕过去或死掉,像本片中这样让主角惨叫呻吟,在地上打滚是不曾有的。不过这种疼痛倒是与现实的愤怒能够对应,张彻之侠是飞升、跳跃,哪怕跃向的是死亡,但也是光环云彩环绕身旁,现实的愤怒青年是困兽之斗,与环境撞击的疼痛,撞击之死并非必然,而疼痛却是常态。所以张彻找王钟来演主角,一是他气质更具现实感,二是他常病痛缠身,对表现疼痛更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