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徐峥的《逆行人生》,表面上看挺让人感动的,中年程序员杠杆拉太高,失业跑外卖,有些夸张,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实际,表现得真的是很惨。尤其是“微笑计划”,让外卖员每五分钟都要面对镜头微笑打卡,都已经这么惨了,甚至还要面对镜头微笑,正如外卖员被顾客欺负,还要笑着说对不起。

但是看完电影仔细回味一下,就越发觉得不是内个味儿。电影中,以主角为代表的所有劳动者都很惨,被裁员,原本按法律应该赔偿的70万最后只拿到30万,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结果速度要求一涨再涨,单价却一降再降,大家殴打单王泄愤,这些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着的劳动者的苦难。然而,本片真正要表现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苦难让人改变,因为跑外卖,主角的糖尿病都治好了,主角中风的父亲从开始认为送外卖丢人,到最后说出“跑外卖挺好的”,自己也因此发奋努力战胜病魔,主角因为跑外卖发现商机开发APP,重回程序员岗位,一家人搬离大房子搬进小房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真美好啊,简直是童话般的故事啊,表面非常接地气的演绎之下,是完全脱离实际、荒腔走板的内核,恶心至极。

电影中的劳动者努力吗?太努力了!但努力改变了什么?除了主角以外,其他外卖员可以开发APP吗?可以大房换小房不再承受苦难吗?不可能!他们能做的,只有殴打单王泄愤。劳动法形同虚设,劳动者受到年龄歧视,平台对劳动者不断盘剥,劳动者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这些改变了吗?什么都没有改变。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我不是药神》,都反映了底层人的苦难,但却都对真正的苦难的来源避而不谈,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并不像,与《逆行人生》更像的,是小说《平凡的世界》,都在描写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时,歌颂苦难让人成长,却从不追问是谁让我们如此苦难,以及如何改善现状。这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艺作品的常态,始终教育人们不要细想,逆来顺受。以至于当年美国的爱尔兰工会鼓动劳动者为了自己的权益罢工的时候,只有全体中国劳工照常开工,于是转过天来,当工会再次组织工人罢工时,口号变成了“驱逐华人劳工”,最后,排华法案落地实施,华人劳工还自觉很无辜。

实际上,和《我不是药神》更像的,是电影《第十二条》,表面上,这两部电影都反映了社会上真实存在的普通人面对的不公,相较于《逆行人生》,这两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影片的最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药神》中格列卫最终被纳入医保,《第十二条》中正当防卫被立法保护,恍若阴天出太阳,一切都好了起来。

所以,《我不是药神》与《逆行人生》是从古至今中国文艺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类主题:前者描写统治者到来前社会的黑暗,青天大老爷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后者描写苦难、同情苦难,但从不追问苦难的来源、从不找改善的可能性,而是告诉你苦难催人奋进、忍一忍都会过去的。以至于我们出现了一种比谁更苦难的价值观,当程序员寻求发声,抗议996的时候,其他劳动者普遍在说“我比你累多了,我赚的还比你少,我说话了吗?”,这样的价值观难道不是非常的扭曲吗?

人们太能忍耐了,忍耐着不断被压低的薪水和不断提高的考核标准,一心只想等个青天大老爷睁睁眼看到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之中,这让我想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早在出租车行业刚兴起的时候,全国各地经常有出租车司机罢工,北京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罢工的情况,原因是那时候各地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司机小组,司机开自己的车当出租车,类似于自由职业者,当地出台什么约束司机的政策,他们就可以罢工不干,北京从最开始就是一整个出租车管理公司统一管理,政府和出租车公司对接,有人罢工就处理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盘剥司机,司机每天只想着青天大老爷睁睁眼,管管出租车公司,但实际上政府很清楚,出租车公司为政府省了大量的管理费,只要司机不闹事,天下太平大家都有的赚。

官民矛盾就这样成功被转嫁为了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所以那些希望从这之中得到最大获益的统治者出面做出改变,纯属痴心妄想。可这样一来,平台又要考虑如何化解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了,于是各种游戏化的考核方式出台了,青铜、白银、黄金一直到单王的评比方式像套在劳动者头上的紧箍咒,把劳动者牢牢套在里面,即使被逼到绝路,劳动人民也只有殴打单王的觉悟,断不会也断不敢把责任归咎于算法设计者、制度建设者。一个只有内部矛盾的和谐世界就这样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