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去影院看一部电影了,看完之后有种莫名的兴奋,是非常愉悦又轻松的想笑,想说话,想跑起来,想跳一跳。

首先是电影的整体风格,一面带着幽默诙谐轻盈,一面有着平淡哲理的尖锐,轻松也让人思考,我想把它比作探索花的盛开,或者鸟的歌唱,是美好向上包容的思考。

其次是选角,宋佳,我的老公,她的长相有些大地的沉稳和冷兵器的锐利,王铁梅,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是她所以显得格外自信和有底气,而不是土气,她是黑夜的红梅,如果是她当妈妈,无比的有安全感。

钟楚曦,我认识她是在八月未央,这是一部难看的电影,但钟楚曦是一个好看的人,在里面她有风的灵秀,简单的黑直发,骑着摩托,大荧幕上看到这张是致命的享受啊!没想到好东西里再一次更新了我对她的印象,天真可爱,很酷乐队歌手,以及她自带的文艺感。她是“恋爱脑”,但看到她的第一眼,我确信她是可以走出规则的人。

小孩,我不知道小演员的名字,但狠狠记住了她,好幸福,用小孩称呼她,一个所有人都会羡慕的身份。她好像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是我甚至我妹妹这代人独特的地方,她早熟,没有太多的激情,她迷茫,不一样的可爱生气,她在和不那么符合期待的世界友好达成了独特的相处,清醒中带着淡淡的人机感,敏感的体会,迟钝的回答,勇敢的生活。

我看完这部电影,笃定这是女编剧写出的故事,女导演拍出的镜头,不出所料,因而,里面的男性不那么惹人讨厌。这部电影有太多可以说的,我真希望我所有朋友都去看,它值得一张电影票,那我继续往下说。(剧透!!!!)

电影的文本,围绕三个女性,一个单身带娃的全能妈妈,以前是锐利的调查记者,理想清醒勇敢。
一个讨好人格总爱说对不起的恋爱脑乐队主唱,缺爱软弱沉沦。
一个不再幻想充满迷茫学校关系不太和谐的小孩,孤独沉默闭塞。

第一组对比是两位不一样的大人,两位是不同方式的清醒,一位不敢面对爱情里不确定的自己,一位疯狂在爱情里寻找认同的感觉并不是不知道现实,是更了解现实后的别扭。

为什么说女性视角有独特的温柔呢?
难过的时候互相拥抱,安慰的时候鼓励的摸头,就算生气时候说出尖锐的话,仍然是互相体谅的原谅说开,楼下等候晚归的你,觉得任何人都配不上你,义无反顾的帮忙,被欺骗后的支持,好像女性之间有一种别样的信任。

最让我觉得感动的情节,大概是摸头吧,是蜻蜓点水,雁过留痕,点在心尖的那种摸头,于是我转头摸了一下朋友的,她回了我一个。

大人组和小孩之间的对比,大人的世界很复杂,小孩的困境似乎更简单,雏态时期更少受性别影响,但殊途同归追求的是同一答案。

我正直善良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

女生主动追求爱情,怎么就是倒贴了,就算失败,那咋了。我正直善良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
单身妈妈一个人带娃,找男朋友不苦情很幸福怎么了。我正直善良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
小孩没去过国外旅游,没有特长怎么了,只有妈妈怎么了。我正直善良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
主体性,这就是主体性,不用别人觉得,我要我觉得。

小孩的打鼓似乎是一种女性主义的武器,总觉得这是很贴切的暗喻。

女鼓手应该是什么样的?
你是什么样的,女鼓手就是什么样的?

剧里打鼓前,小孩害怕上台,犹豫迟疑,铁梅和小叶非常宽容,说,你可以害怕,你可以不上台,你可以下一次想好了再上台,但是我们知道你鼓打得很好。

你可以缓慢的拿起女性主义,你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不展示,我们知道你有一颗打鼓的心,会很自洽的生活。
小孩说,完成盛大演出后,我还是想当观众。
我感觉,这好像就是有人疑惑,你是女权你还是爱男人的质疑。可她们是了解之后选择的爱情不代表就要放弃自己,就像小孩以后是观众,她也是台上打过鼓的观众,已经不一样了。

忠于自己就是我们的主义。
里面的女教师也很正直善良有阅读量,面对举报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疑问,她们都显得温柔强大。

亮点太多了,比如王铁梅看到小叶被跟踪,她对刚,反跟踪,比如铁梅看到有人随地大小便,不是背后蛐蛐,还是硬刚,比如雄竞,比如女权表演家的男人们,你读过几本上野鹤千子,结构性压迫,还有,男人硬要教女孩打拳,不打!来打,何尝又不是一种黑色幽默呢,被“强迫”的遍地打拳。

结尾。为什么要写悲观的我不再幻想,不写点乐观的?
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
另外。记得如果对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满意,就自己去制造新的游戏规则。
还有,让你开心的才是“好东西”
豆瓣影评破防的真多,懒得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