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巴,其实不分国度,也不分左还是右,就像这条兹山鱼谱的高赞一样,就是右拧巴,因为这里这个是非常细枝末节的东西,即使用韩文,但是启蒙的也还是中国的那些古籍,而且这个根本就不是电影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电影解读:

整部电影很明显的是三段式的叙述方法,

第一部分讲的就是昌大,有求知欲的驱使,也有想出人头地的原因,跟随丁若铨,学习儒家的经典。

第二部分起因就是,昌大想考科举,但遭到其父亲的拒绝,但对昌大本人来讲,这其实也是一次解放,导演从配乐上也告诉了观众这一点,配乐是非常欢快的,这一段落着重描述就是务实,一方面是老师的务实,一方面也是学生的务实,当然,这里就是整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从丁若铨和昌大行为点出了东亚文明可能要再进一步的地方,在于务实,在于学习地球仪即西方的现代科学。

昌大边捕鱼边继续跟随老师学习,这里就出现了电影里的一个小拧巴的地方,也是豆瓣高赞的那个地方,就是昌大用韩语的口语去教小朋友们学儒家的启蒙书籍,这里其实主要是昌大自己致仕无望,而做出的一个比较叛逆的举动。

在第二段落里面,其实导演也有一处拧巴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西方人崇尚科学,但仍然信奉基督教,而西方文明在近现代,之所以领先全球,正是因为文艺复兴摆脱了中世纪基督教上千年的思想禁锢,让西方富强的不是基督教,而是,解除思想禁锢后,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学科的繁荣。

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其实是幻灭和重生的段落,在第三个段落里面,昌大首先由于拜访丁若铨的弟弟丁若镛,而有了名气,而被自己的父亲所接纳,从理念上昌大是想将师傅交给他的政治理念实施于现实,从而接受了父亲去考科举,并成为了张小进士,但朝鲜王国官场的腐败,让昌大明白了那句百姓以地为田地,官员应以百姓为田地的理想政治纲领在现实中的讽刺意义。嗯这其实就是,昌大理念的幻灭,但导演本身是理想主义的,因此并没有让昌大与这些人同流合污,而是让昌大进行了反抗,并最终落得父子反目,携妻儿回到小岛,并最终赶上了老师的葬礼。

全片总结,除了上面说的导演剧本上两处小拧巴的地方,但是整体上导演的主旨思想讲述的还是非常成熟,贯彻得体,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学的儒家学说并不能满足东亚文明的进步需求,需要更多的像丁若铨这样的务实的写兹山鱼谱写进化论的人出现,特别是丁若铨和他的弟弟进行的对比来表现出这一点。历史上丁若镛会有更高的评价,这里其实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点,嗯,所谓的实事求是的实学宗师,是丁若镛的哥哥。

当然,基于上面所述的导演的核心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朝鲜王国末期的时候,官场上的务虚的腐败仅仅将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手段,而人民却是务实的。

当儒家修身学说仅仅成为了国家选拔官员科举考试的八股手段,那,这个国家官僚机构就腐朽彻底了,朝鲜王朝也好,中国的明清也好,都是一样的

回顾韩国的历史,其实,真正韩国起飞也就是四小龙时期,也就是在二战后,因此,二战前真正的维新的变法运动,东亚三国里面真正成功的,只有日本,而中国和韩国则沦为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占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