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浅显易懂但不肤浅,前半部分实在是完美的剧情片,我甚至能看得高兴到笑出来,在尼尔事件后(我还以为他在演戏),整个电影就急转直下,不但强行加大悲伤情绪,主旨也完全崩塌了,追梦的青春不应该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这样不好的结局导致本来应该完美的电影存在了不良导向。

毕竟《死亡诗社》不是《闻香识女人》,这里不存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也不存在会站出来说话逆转大局的强人和永不告密的真男人。

学生里人物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托德,被寄托厚望,被哥哥潜施压,被Keating和死亡诗社改变,最后才成为真正的人,为自己而活的人,感情最浓烈的人。

良师难遇。Keating启发了孩子们“但追求诗与美,浪漫与爱情,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引导他们致力于"汲取生命的精华;告诉他们“我们必须时常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指引他们“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他完全教育了尼尔如何活着而不是演戏直到不甘心地活完一生“Carpe diem”,但编剧,出乎意料对所有观众说了不。

电影仓促收尾,我眼前仿佛还闪现着一群活力无限的少年在黑夜里高兴地唱着:“接着我看到了刚果河,蜿蜒在黑土地上。如同金色的小径穿过森林。”但它们被化作尘埃,不再拥有青春,看似优秀的结尾,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死亡”,明显是多余的点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