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说马达版的雷普利活泼热烈,那莫娘版的则是沉静内敛。
就拿杀害迪奇的那场戏为例:
马达版的雷普利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自尊心极强,根本禁不起迪奇的羞辱,在情绪失控下杀了迪奇,属于冲动犯罪。
而莫娘版的雷普利已经三十几岁,他在遇见迪奇之前,可能已经遭受过无数次的绝望。
所以,当他确认迪奇不爱自己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激动的表现,而是冷静地提起船桨拍死了他。
这一版的迪奇也很谨慎,他试图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说服雷普利离开自己。
但人性总有其诡异的地方。当你下定决心和一个人撇清关系,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总想回头试探对方。
就像迪奇明知道雷普利喜欢自己,而他自己又并非同性恋,那他当初为什么还要把雷普利留在身边?
他曾亲眼目睹雷普利偷穿自己的衣服,雷普利也不止一次暴露出他对迪奇的迷恋。
他完全可以让雷普利早点离开。但他没有。
就像他俩在船上的那次对话,迪奇希望雷普利离开,雷普利平静地接受了。
难道是雷普利表现得过于平静,整个谈判过于顺利?反而让迪奇觉得有点索然无味?
接下来,迪奇改变他温和的态度,转而故意挑动雷普利的情绪,质问雷普利。
他要让雷普利离开,但在离开之前不妨戏弄他一下。毕竟,雷普利看上去如此“平静”……
所有压抑的情感,都在等待一个释放的契机。那些被掩盖的情感并不会消失,它只会用一种更扭曲的方式重现自己。
迪奇想揭穿雷普利对自己的情感:“你要我说出来吗?”
雷普利仍然平静地说:“不要。”并尝试挤出一个微笑。
然后迪奇转过身去。再然后,就是几声闷响,迪奇的脑袋血流如注。
一切终于不再平静。
02.
在我看来,迪奇并不关心雷普利,也不怎么把他当朋友,他把雷普利留在身边,可能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消遣。
雷普利在参加聚会时,也说人们并不关心迪奇,只是拿他取乐。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其实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内心。
他心里也认为迪奇并不关心自己,就像迪奇死了,人们谈论他,也并非出于关心,而是把他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喜欢马达版对这段船戏的处理:
小船在海面上轻轻摇曳,像一个温柔的摇篮,刺眼的波光使人眩晕。雷普利蜷缩在迪奇的怀里,抱着他的尸体,汲取着最后的温存。
他或许会想,迪奇再也说不出伤害我的话了,他现在完全属于我了。
心存幻想,还有希望,是马达版雷普利的特点。也正因为心存幻想,还有希望,他才会在爱欲中痛苦挣扎,在杀人后表现出羞愧和恐惧。
但莫娘版显然放弃了这种病态又唯美的呈现。
莫娘版的雷普利是个狠绝到底的角色。当他知道他跟迪奇彻底玩完之后,他就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他渴望杀死迪奇。于是就冷静地实施了谋杀,在处理迪奇的尸体时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留恋和恐惧。
03.
剧中多次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卡拉瓦乔,其实也是个同性恋者。
同时,卡拉瓦乔也亲手杀了自己的恋人,后来踏上逃亡之旅……可以说卡拉瓦乔的人生境遇和雷普利十分相像。
据说卡拉瓦乔杀害恋人的匕首上刻着一行字:No Hope,No Fear.(没有希望,就没有恐惧。)
在杀掉恋人之后,卡拉瓦乔迎来自己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通常情况下,画家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之间都会有些许反差,但卡拉瓦乔的特质与他的作品却是高度契合,非常自洽。
就像卡拉瓦乔最负盛名的作品《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
尺寸:101x125cm
收藏地点:博尔盖塞美术馆
风格流派:巴洛克
所属时期:后文艺复兴时期
题材:宗教绘画
材质:帆布 油画
画中斩首的人与被斩首的人,也都是卡拉瓦乔本人,只不过一个年轻,一个年老。
被斩首之人面目狰狞可怖,而斩首之人投向被斩首之人的目光,则充满悲悯。
圣洁与污秽,暴力与安详,热烈与肃穆……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特质,却在他的作品中完美相融。
这幅画反映了卡拉瓦乔在寻求自我毁灭与自我救赎之间的挣扎摇摆。而且这也是他绘画生涯中最后的遗作。
在剧中是迪奇向雷普利推荐了卡拉瓦乔的作品。迪奇或许喜欢卡拉瓦乔,但雷普利才是真正懂得卡拉瓦乔的人。
04.
卡拉瓦乔的画作讲究光影的强烈对比,这部剧集也是如此。
在绘画艺术中,最能体现光影魅力的就是单色素描。
这部剧给人的观感,就如同素描绘画一般,贯穿始终的黑白画面,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没有色彩的干扰,反而更能体现光影的对比。
这些黑白光影的转换,像极了人性的明暗转换,很适合营造悬疑惊悚的氛围。
黑白风格赋予剧集怀旧质感,非常贴合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这让剧集看上去像一段遥远的记忆……也像一场恍惚的梦境……
…
毕竟,梦境确实是黑白色的。
雷普利 (2024)8.12024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斯蒂文·泽里安 / 安德鲁·斯科特 达科塔·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