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骗》系列最起码在三个维度上受得起当之无愧的五星: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悬疑剧、一卷翔实的互联网考古史、一款恢宏的养成类角色扮演游戏。

从不知道劝退了多少人的第一季开始,《毛骗》就确定了它的定位:质感粗糙、没有大案、底层关怀。即使是第三季的大案件放在一些专业网剧里面可能也就是几集的金额。而底层关怀可以说是本片最重要的本色,它是赵宁一伙的“家训”“不骗老实人”,是没有一个无用镜头所拍摄的那个土黄色的华北平原都市,是中国十几年前的集体面貌,是简介所说的“城乡结合部”,而种种也塑造了主角团的底层——因此邢冬冬用阜阳方言完成大部分台词不会给人一点违和感,每个人说出石家庄的地名是那么自然。

现实主义一定得是真实的,这不是说剧情得照搬生活,而是你能从每个角色、每个镜头身上感受到,这就是一部生活纪录片。因此,它的质感必然不是《城市的边缘》那种工业糖精化的网剧生产下的柔美滤镜。

顺带一提,某种程度上,小宝的发型可以看做一部网剧工业化的编年史:第一季的小宝是杀马特的,留着那个年代虽然不五颜六色但绝对回忆满满的时代符号;第二季开始变成了寸头,并越来越短;而当主角团各奔天涯后,孑然的小宝留起了泯然众人的都市发型,配合着柔光滤镜,4k画质。像电视本身一样,小宝被裹挟融入了“新时代”。

回到悬疑剧上来,悬疑剧的关键词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反转(twist)、局中局、叙事轨迹、虚虚实实......但《毛骗》如果只凭这些,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侦探剧,那它的优势可能也只有主角既不是侦探也不是警察还不是坏人而是“毛头骗子”了,那它的比较对象应该是《白夜追凶》。它还有现实关怀,也得幸生得早,它还能揭示贪污腐败,到这里或许它可以和《漫长的季节》玩个剪刀石头布,喊着时代悲歌。但它把所有这些食材都放了进去,由一群草根烹饪。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前面所说的这些大制作,我们当然知道叱咤常山的老大们不至于只坐辆面包车,也能想象剧组在拍摄时的筹资,而这就是真实。

所以,它的确做到了它能做的全部,甚至更多更好。

而作为网剧,《毛骗》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是令一部分人重拾旧忆,而令另一部分人耳目一新。不用提拍摄手法,第一季的手持DV,集与集之间可能就是冬夏之别。这个团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他们小作坊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不是如今被几大寡头瓜分份额殆尽了的市场格局,而是那个十几年前的黄金时代——优酷还没和土豆合并,原创达人、郑云工作室...这些词汇犹如远古回忆一般攻击我,而这本来就是一种互联网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说,知识考古学考的是“非正式知识”,它们是“活的生命、语言或经济事实”。那时候的人们在网上冲浪,已经忘却了几年前的“我晕!我扶”“你是GG还是MM”,还对一两年前的“贾君鹏”记忆犹新,他们以“打酱油”为时尚,用着N73、N97、E86,为了苹果手机不惜卖肾。主角团还用“快闪“组了一局。

有的词汇就和这些电子产品一样成了时代的眼泪,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快闪)。

我记得当片里出现了小时候的我梦寐以求的一部N97时,我打开2023年的淘宝,毫不奇怪地发现它只需要一百多块了。我兴奋地和家里人说,但是缺乏上下文,他们当然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一部十五年前的“机皇”,而我也意识到自己保准在把玩一两天后定会把它扔进自己都翻不清楚的抽屉。——记忆是私人的,情动是暂时的。

当然,比独家记忆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作为网剧或许为那个网剧自由生长的野蛮时代划上了句点,以至于李洪绸团队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尤其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那个时代的网剧低成本、自负盈亏,要么自足自乐,少数赞助都是街头小店。而如今工业化了的网剧,在垄断资本的控制之下构成了它的一切反义词。

当大结局的主角团从四个方向离开广场,只剩小宝一人不知去向的时候,这不正像极了这部剧本身吗?——当然,时代的浪潮,个人挡不住的。

最后,就是本片在叙事范式上的异质性了。悬疑片一定是要解开一个或数个谜团的。假如把这种genre比作游戏,根据叙事特点则有线性的AVG和沙盒的RPG。前者是主角一路打怪,大概率已知那个大boss,诸如《隐秘的角落》,有的变种则会加上多线叙事、多时空、倒插乱序等。另一类是RPG,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角团是养成的,他们在尚不明确(最多只有一个最终目标)的前提下锻炼升级,而在结局后有的游戏允许你用满级状态继续这个沙盒——可惜电视没有交互性,不能实时渲染,也就只能拍给你一个确定的结局(不管结局是不是开放式的),“娜拉出走之后”就留给脑补了。

可惜的是,犯罪剧如今同样短平快,就和爱伦·坡或是波德莱尔的城市一样——人们只关心自己的路怎么走,对除了路况之外的一切毫不留意。以至于让我想想符合这一特征的犯罪剧,同样是tvb久远的八九十年代,比如《刑事侦缉档案》。

而《毛骗》不止有犯罪,更重要的是它有朋友,没有一个确定的绝对中心主角。这一点来说,与其说它是什么骗子版《鉴证实录》,不如说是波澜起伏一点的《老友记》。人之间的情感,总比高超的骗术高明得多。

养成的核心当属小宝,他是全三季团队聚散的见证者、参与者、领导者。由于本片的特殊性质(第一季为大学生作品),杨羽的演技、小宝的骗术和性格心智都是养成状态的,难怪很多人说看完全片回过头看第一季,就好像看到青涩时期的自己。从活泼莽撞到忧郁缜密,我拒绝承认那些油腻中年人褒义的“成熟”,而只能悲叹这是“童年的消逝”。

当主角团从五个人到六个人,赵宁、小宝、甜甜,人来人散。不变的是,我们从来不怀疑任何一个人会反水,因为情比金坚。可就像所有剧本一样,本片同样只能来一句“天下无不散筵席”,这句话是《猫和老鼠》短短七分钟的圆体字“end”,是豆瓣标注的“已完结”,是童话故事的“happy ever after”,是《EVA》响起的《One Last Kiss》。当然,作为人,我们的幸运之处就是能在摁下暂停键、终止键后,任凭自己的理解给故事补写得永不完结。而且这段回忆就像互联网考古一样,也许某一天睡一觉就忘了,但总会在未来某物某处触发这段回忆,它又能生成下去。而当单个人化为齑粉后,子子孙孙无穷地必定还能传承下去。我们还有书,还有文字,还有书籍,还有视频,还有游戏,还会有我们目前想象不出来的更多媒介。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因为几千年来,一切神话志怪都是这样传下来的。

因此,终结篇的主角团都得到了自己的结局。但按罗兰·巴特的说法,这个时候的角色的生命虽然终止了,由一切观众所创造出来的新主体生成了、正在生成、将被生成。他们是b站上的混剪,是X周年的粉丝见面会,是AO3上的同人文,是脑海中的一切。

就像安宁终于在漫游的火车上重逢赵宁一样,一切走散了的,必定会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