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存在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且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美化清王朝保守势力、矮化革命党人!!!
1. 对历史人物的歪曲与美化
剧中主角梁乡的原型被广泛认为是清末宗社党领袖良弼(满洲镶黄旗人,坚决镇压革命、反对清帝退位)。然而,剧中将其塑造成“理想化青年”,强调其“复兴清室”的悲情,弱化其镇压革命的立场,甚至通过剧情暗示其行为具有“救国合理性”。这种处理模糊了历史人物的本质立场,将保皇派的行为与民族救亡混淆,客观上为其“洗白”。
**历史事实**:良弼是宗社党核心人物,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并勾结日本势力试图复辟清朝。剧中却将其描绘为“挽狂澜于既倒”的正面角色,严重违背历史评价标准。
2. 虚构与史实的混淆
这剧虽声称“虚构人物”,却大量借用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吴禄贞、陈独秀等),导致观众易将虚构情节与真实历史混淆。例如,剧中革命党人俞天白被指影射陈独秀,但其行为被刻画为“骗炮、自私、利用女性”,甚至被贴上“渣男”标签,这与历史上革命党人的形象完全相悖。
3. 对清王朝保守势力的美化
剧中对清朝贵族(如梁乡及其家族)的塑造充满同情,强调其“无奈”与“家国情怀”,却未深入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例如,梁乡的赴日留学被描绘为“救国壮举”,而忽略其维护清廷统治的本质目的。这种视角实质上是将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行为等同于民族救亡,混淆了历史进步与反动势力的界限。
4. 对革命党人的矮化与污名化
这剧中革命党人普遍被刻画为“极端激进”“自私虚伪”甚至“道德败坏”。例如:
- 俞天白以革命为名诱骗女性,挪用革命经费,被指责为“乌托邦狂想之徒”;
- 杨凯之(原型吴禄贞)被简化成“恋爱脑”,其革命行动被弱化为个人情感纠葛。
这种处理将革命理想解构为个人私欲,忽视了革命党人牺牲奉献的历史事实(如林觉民《与妻书》的壮烈精神)。
5. 对革命逻辑的片面解构
剧中通过“掷筊定生死”“刺杀失败”等情节,暗示革命是“无谓牺牲”,甚至将革命与封建势力的对抗简化为“立场分歧”,而非进步与反动的本质对立。这种叙事消解了革命的正义性,强化了“历史无解”的虚无感。
现在粉丝在网上疯狂捂嘴????模糊问题焦点,洗白说这是:“多角度叙事”或“人性复杂性”,而是其“核心史观的根本性错误”:
1. 颠倒历史是非:将保皇派塑造成“悲情英雄”,革命派贬为“自私狂徒”,违背了“封建制度腐朽性”和“革命正当性”的基本历史共识。
2. 解构民族救亡叙事:通过虚构情节削弱列强侵略与封建压迫的关联性,将清末危机归因于“个人选择”,而非制度性崩塌。
3. 迎合“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以“人性复杂”为名,实则淡化阶级矛盾与历史进步规律,符合近年来部分文艺作品“消解宏大叙事”的倾向。
如何在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间取得平衡?主创团队试图通过“人性化”视角创新,但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敬畏,最终就是现在的虚无主义。真正的历史剧应基于对历史规律的尊重,而非以“颠覆”为噱头。正如导演在创作谈中强调“直面伤痕”,但若“伤痕”的呈现背离了历史正义,则无异于对先烈的背叛。
历史虚无主义!谨防影视作品核心史观的根本性错误!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