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从立项,到定档,到撤档,到今天我看完成片,可以说是一段非常莫名其妙的过程,每一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十分奇幻的错位。

总的来讲整体的感受是非常失望、怒其不争的,尤其是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部质量较差的电影中确实还存在着很多明明可以严肃展开、大书特书、开创市场首例的旁枝末节,更让这部表现庸常,创作畏首畏尾的电影叫人不忍直视。

...

本片的最大缺点在第一场戏就初见端倪。导演妄图用一场快节奏的动作戏作为楔子抓住观众眼球,但是无论是摄影还是剪辑和整场戏都毫无适配度可言。

非常快节奏、听感明快的配乐搭配毫无力量感和节奏感的追跑动作,以及不知所云的抽帧、慢镜、虚化,有一种剪辑师忽然得到了剪辑软件1天vip的美。

在卡车忽然急停那场戏出现时,配合的视听语言让我险些以为轩轩要被轧死了,当时心里一惊:马萨卡...《我的姐姐》同款序幕?

...

不过导演也十分真诚,凝练地用这一场戏就把整部电影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全概括了,因为以上这两者在这两个小时里都是非常混乱、失序、无节奏、无章法的。这使得我几乎认为《野孩子》或成首部遭遇的“技术问题”真的是真.技术问题的电影。

...

电影完全没有一条如何讲故事的清晰思路,第一幕没有塑造人物和阐述两主角情感建立过程的任何企图,此后的发展中则更是连基本的起承转合都谈不上。

所有情节点只有非常硬给的、综艺cue流程式的人物情绪对抗,在这些装模作样、空洞无味的矛盾之外,不存在对角色形象的补足,不存在对现实环境细节的刻画,不存在对议题或者焦点群体本身的观察以及关照,只有从原事件特稿下高赞评论里抄来的网络热门金句集锦,以及全片唯一和王俊凯的外形以及演技适配的青春疼痛文学台词摘抄。

...

最典型的就是王俊凯从遇到轩轩到决定建立无血缘关系兄弟关系的这个过程,抛开王面若死尸般的表演,以及肾虚气短的台词功底不谈,单是情节本身也单薄且无说服力。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明里暗里强调,王俊凯对轩轩的爱是在“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如今要为你撑伞”这套逻辑之下的(并且还刻意的专门写了撑伞这个物理动作),但是在陷入文艺作品理想主义漩涡的同时,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却完全没有考虑现实的因素。

...

王俊凯的职业、生活环境似乎会让他每天都遇到无数个和轩轩一样的小孩,他难道不应该早就司空见惯并对此感到麻木了吗?而我收养一个小孩这件事需要承担的经济成本、时间精力成本、甚至法律风险都是巨大的,尤其轩轩是一个学龄前儿童。

现在有钱有闲的恩爱夫妻都不愿意在一个充满保障以及物质条件满足的环境下抚养一个健康孩子长大成人,一个连自己的日子都活不明白的流浪汉因为一个小流浪儿的一句“雪花膏是我妈妈留给我的”就下定决心罩他一辈子,或许过于荒谬了。

...

不过这一段戏拍的差或许也是可预测的,毕竟《我的姐姐》能够大卖,更多的也是由于电影前3/4张子枫表现出的对于孤儿的有灰度、有恶感的心理状态引起了观众共鸣。相反电影结尾包饺子的结局虽然导演已经竭尽可能平滑过度,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最多的批评。

而《野孩子》基本可以视为一个《我的姐姐》后传——《我的哥哥》,整部电影始于一对兄弟乌托邦一般的关系,那这样的前提下后续的崩盘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

虚无缥缈的人物初始设定,让后续的故事展开都非常像是伪下沉博主“微服私访”拍摄的小红书vlog,因为所有两男主相处的情节都有种先有tag后有电影的既视感。#泳池露营#烂尾楼搭帐篷#年夜饭变霸王餐#宝宝辅食(这次是真有)#塔斯汀新品联名王俊凯

这就导致第三幕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煽情完全失效,电影虽然叙事节奏拖沓,但叙事方式却是短剧式的,而短剧的最后10集忽然要进行一场漫长的辣椒水滴眼睛就非常荒谬了,不仅不可能奏效,还会让人感到如坐针毡。

...

最大的问题是两个角色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成长可言的,轩轩不进则退就不多说了,王俊凯的初始人设不清,以至于他那张纯傻风的脸成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他自始至终又在凹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姿态,以至于最终送轩轩上学,自己放弃东躲西藏等待被捕完全是所有人可以预测的必然结果,这有什么弧光可言呢?

比我这篇文章下或洗地或骂人的三字粉丝的到来还要必然的情节就没必要非让AI生成出来了。

...

另外,本片除了是一部聚焦留守儿童、流浪孤儿的社会议题片之外,还是一部犯罪类型片,王俊凯从倒烟倒酒的散户罪犯,到被潘斌龙纳入麾下成为街头gang gang分子的过程其实本来是这个电影的A故事。但这一部分当然也在导演的鬼斧神工加持下变成了充满郭敬明10年前玩剩下的废案合集,以及鬼火少年抽象视频大赏。

看似危机四伏的潘斌龙贼巢实际上从头到尾都没有给王俊凯兄弟二人造成过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倒是一会请吃饭一会玩贪吃蛇,一会还敞开直播间大门邀请王俊凯兄弟二人从李飞那跳槽到文叔mcn公司,像是个白给积极分子。

...

更别提王俊凯和陈永胜一起参与的那些具体的犯罪活动,不仅都是人类低智行为艺术,也不具备任何犯罪类型的紧张感和爽感。最后所谓的“干票大的”居然就是跑到一个比密室逃脱的造景质感还差的大别墅里摸点鸡零狗碎的东西出来,顺便偷吃人家一顿饺子。

陈永胜怒砍富豪家分辨率小于720p的劣质全家福场面喜剧感拉满,离开案发现场后cue到的车祸、绝症、家破人亡流程生硬就自不必说,居然把当年看《四海》的恐惧感给我带回来了属实的有些让人破防。

...

这其中可能唯一可以独美一下的就是潘斌龙的表演吧,大部分喜剧演员演正剧要么是抱着搞耍的心态继续耍宝,要么是不愿意离开舒适区以浮夸的喜剧表演方式诠释角色(贾冰是典型反面教材),潘斌龙的表演则克制、恰到好处,并且把略带喜感的口音和腔调有效转化成了营造危险与不确定因素的功能性元素。

他出人意料的贴合角色以及符合现实感的发挥让这个角色成了似乎是全片最正常,行为最符合人类思维逻辑的人物。

...

再比如轩轩的人物麦格芬“妈妈回来”最终被他自己破掉了,他说要和王俊凯一起离开,不等待戈多妈妈了,并且做出了“是我抛弃了妈妈”这样的表述。

这其实在儿童题材片里还是少见的,大部分电影可能只是做到孩子对于被弃养的释怀就结束了,但轩轩的人物状态更进一步,类似于《雷霆沙赞》那个当年惊到我的反高潮寻亲情节。

...

最后再讲一个非常啼笑皆非的观影体验,轩轩刚出场时不断向王俊凯强调“他们都看不见我”,除了是对自己身材娇小适合从事走私工作的客观描述以外,当然也是导演对于社会忽视留守儿童问题的明喻。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条符号线索的最终落点和今年另一部抽象烂片《草木人间》撞梗了,都用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比喻主角最终的高光时刻,甚至都用了动物符号来代表主角内心的乌托邦世界。

听到这句诗作为背景音出现,王俊凯做出和蒋勤勤一样的凝望远方的动作,曾经被顾晓刚癔症发作拍出的小丑女河东狮吼对垒cg老虎的恐惧支配了我。

...

其实从王俊凯转型电影演员之后,他主演的几部长片我还都挺喜欢,《断桥》我认为极被低估,《刺猬》暂时是我今年的院线最佳,《万里归途》虽然缺点甚多,但也算当年井喷的一批主旋律里最有想法,也相对顺眼的一部了。

如今到了《野孩子》,失去了老戏骨做砝码抬轿,又碰上同样业余的编导团队,王俊凯自身的所有不专业、不敬业缺陷几乎一览无余,原形毕露。

放在电影圈层,王俊凯的咖位和票房号召力确实是“苔花如米小”,可是不思进取、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表演态度倒是“也学牡丹开”了。

——————————————————

至于我是不是王俊凯职业黑,战绩可查:

粉丝老师们可能前两周还在截图、复制、转发我的文章段落作为吹捧他的谈资,如今就屁股决定脑袋地开始对我极尽谩骂之词了。

自证很蠢,为了饭圈也不值得,但是我曾经确实一度认为王俊凯的银幕发展旅程未来可期,《野孩子》让我认清了现实,所以该说的话我必须说,也希望各为老师认清现实。

我不想像哈圈众爹味男一样用年龄、学历、身份等等标签给某些饭圈群体扣帽子,表现优越感,从而反衬自己理中客的观点是金科玉律。但是我也希望无论你是谁的粉丝,无论你在现实中为谁真真切切投入了大量主观的喜爱和客观的真金白银,都可以保持中立、客观,回归作品本身,回归电影本身。

我在这里发表任何观点都只是因为我爱电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