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E01「Common People普通人」:在资本沼泽中打捞玫瑰
本集设定于不久的未来,通过一对平凡夫妻的遭遇,揭示了医疗技术垄断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Mike是高尚的,他牺牲了自己的人生,竭尽全力让Amanda可以再享受生命一段日子,尽管结果不如人意;但从Amanda的角度来说,牺牲自己的爱人所得来的苟延残喘只会让自己感到生命价值变成负值,成为爱人的拖累,不如体面的死去。
核心科幻设定与议题:脑机接口与数字意识备份
Rivermind公司可以通过切除病变脑组织,植入合成脑芯片并链接云端备份来维持人的生命与认知。这一技术使人的部分意识得以数字化地存储和调用,但也让公司得以控制患者大脑—例如植入广告,通过订阅远程调控大脑功能等。哲学上,本集探讨了个体意识的边界:当我们的生命依赖技术,这些牟利的公司是否有权对我们的大脑加以控制,甚至不断抬高收费直到我们无法负担?即便有相关的法律保障,我们的大脑会不会被非法提取数据和操控?Amanda和Mike的悲剧警示我们,一旦技术被垄断,资本高于道德,我们这些平凡人可能将面临比死亡更糟的局面。
S7E02 「Bete Noire 黑色野兽」:在宇宙洪流中彻底摆烂
核心科幻设定与议题:平行宇宙与现实操控
剧中 Verity 开发的黑科技能通过简单的指令瞬间创造或跳入另一个平行现实,并修改现实的细节。但严格来看,这种设定存在明显的逻辑弱点:若真实存在多个平行世界,每个宇宙都有角色自身存在,那么角色“切换”时原本的自己应如何处理?剧集并未对此进行解释,更像是一种为了应付剧情推动的设定,而非严谨的物理逻辑。哲学层面,本集提出了关于现实感知的问题:当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可被他人通过主观意识篡改,我们该如何界定真实。
S7E03「Hotel Reverie梦幻酒店」:在代码荆棘中编织月光
核心科幻设定与议题:沉浸式电影模拟技术
通过某种脑机接口,真人演员被传送进电影场景,与其中角色真实互动。这里探讨了多个议题:其一,Al角色的演化与自我意识。Al是否可以通过演化产生自我意识。其二,数字技术对经典文化的重新演绎。片中ReDream公司的方案是将现代大牌明星“插入”经典老电影,以吸引不熟悉原作的年轻观众。影射了现实里用CGl或AI修改旧影视作品的趋势,表达了对媒体文化与Al滥用肖像权的忧虑。其三,人机恋。随着科技的发展,性取向一定会有更多的维度。Brandy 在发现自己爱上数字人Dorothy 的时候也表示过,“感觉有些奇怪”。但她还是选择遵从内心。Love is love.
S7E04「Plaything 玩物」:在进化废墟中建立蜂巢
这集里,死者Lump以万能的人的姿态,藐视一切,随意残害在他眼里“不堪一击”数字生命,并以此为乐。而Walker为了数字生命杀死了同类Lump。两人有着非常不同的价值体系。Lump代表了一类人,他们站在人类的角度认为人类是至高无上的,其他一切存在要围绕着人类利益展开,其他一切存在在人类面前都是无足轻重的。而Walker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们尊重人类以外的其他存在,为了心中的正义,他甚至不得不选择成为了“人类叛徒”。他们是两个极端,代表了在其他存在(比如数字生命,人工智能,动物,或者其他人类利益团体)面前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脑区假肢,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生命的定义一定会有新的诠释,到那个时候,这两种极端的思想必然会发生剧烈碰撞。这就是《Plaything》想要传递的考量和警示。
核心科幻设定与议题:人工生命
剧中的《Thronglets》游戏是一个人工生命模拟器,里
面的小生物拥有进化和学习算法,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行繁衍、适应。
S7E05「Eulogy.悼念」:在赛博造影中自我解剖
Eulogy 舒缓而感人,通过科技帮助人直面过去,接受死亡,展现了黑镜少有的温情一面。但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个被温情粉饰的故事。事实是,他们此生没再见过,他甚至想不起她的样子。他不关心她过的好不好,他甚至害怕知道她没了他也过得更好。他索性忘记她,怨恨她,这么多年对她不闻不问,连她死了都不知道。要不是对方的女儿找来的话。这种真的是爱吗?我只看到了ego,看不到爱。那段现实是无法修补的,哪怕再美的修饰。
S7E06「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卡利斯特号进入“无限”世界」:在纯净空间中投放病毒
核心科幻设定与议题:数字意识和虚拟世界
作为“USS Callister”的续篇,本集延续并拓展了数字意识和虚拟世界的主题。原作探讨了数字克隆的伦理—那些从现实人提取出来的数字副本(即“Cookies”)是否拥有自主人格和生存权。如果有一天游戏中的NPC产生了自我意识,那么玩家的娱乐行为是否构成屠杀或虐待?哲学上,这提出了:数字人类与原型是同一个人吗?这些数字人拥有与原型相同的记忆、技能和性格特征,但从被复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踏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旅途。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遭遇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复制体”,而是具备独立存在价值的个体。这恰好回应了哲学上关于“人格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的一个经典问题:当一个人被完全复制后,这两个个体是否还算是同一个“我”?从心理连续性理论的角度来看,即使他们曾经共享同一段记忆,但从分叉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为两个不同的人格。
哲学家约翰•洛克在17世纪提出:“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是因为他能回忆起过去的经验。”但在今天“意识复制”与“数字人格”不断被讨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成就了“我”,什么定义了“我”。
看的第一部黑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