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喜歡中國奇譚裡面開篇的小妖怪的夏天,這部電影前前後後也有前部劇集的影子,從大王洞到最後的孫悟空給小豬妖的三根保命毫毛(電影中是四個人每人一根)。
四個人的人物塑造非常鮮明立體,最有感觸的應該是黃鼠狼從話痨到沉默習慣的轉變,小豬妖作為活動發起者,始終掌握着團隊領導權,蛤蟆精私心很重,總想着投機取巧因勢利導,猩猩怪看似内向懦弱卻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黃鼠狼被職場規則漸漸磨平棱角卻始終堅持自己内心所想;二維動畫場景的絢麗和打鬥場面的升級,2D的場面(和羅小黑戰記一樣)反而更加返璞歸真;生活化的細節和隐藏在劇情背後的隐喻以及整個故事最終的宏大立意,對着媽媽報喜不報憂的小豬妖,就像每一個放假從大城市回到老家的自己,對穩定的有編制工作的向往、對兒子出人頭地的驕傲,每一個點都可以無縫對應到我們自己身上,媽媽的唠叨裡就差把“找對象”加進去了,如果抛開本片想表達的深度和隐喻,作為(一部沒有低俗屎尿屁笑點)一部笑點十足的喜劇片看也十分夠格。
開篇的老方丈一開始就知道四個小妖怪是假冒“唐僧師徒四人”,他沒有拆穿它們,是因為知道它們心中有善。沒有妖怪會禮貌到敲門來化緣,也沒有妖怪吃了齋飯會淚流滿面。他送給蛤蟆精一身袈裟,是因為相信它們能取到“真經”。因為他知道就算前方路途兇險,它們也不會退縮。施以飯食,贈以袈裟,佛渡衆生,不分妖仙。
公雞畫不好畫像,是因為甲方給了模糊不清的指令,猩猩怪跟黃鼠狼都在做着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他們進入職場被打壓被規訓,再回頭看曾經的自己,或許早已變得面目全非。這還是一段甲方去找乙方的戲碼,甲方帶着虛無的要求,卻不斷無理取鬧地提出修改,通過一場戲就把畫師從幹勁十足到求死不能的崩潰描寫出來。整部電影故事通俗簡單,大人感受之所以更複雜,隻因為經曆更豐富而已。
最後黃眉怪被四個小妖怪用盡生命打敗了顯出的原型隻是一個童子,而他原本的任務就是給真正的師徒四人湊滿八十一難的,彌勒佛在結尾揮了揮手将黃眉怪的靈氣補足便讓他繼續坐鎮等待真正的師徒四人了結這一難……
電影講的并非世俗意義百姓心中的佛,也正是在這一重的悲劇結局裡,電影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現實的佛:所謂成佛的另一面。當小妖們犧牲自己的修煉打敗了黃眉怪,黃眉怪卻被他的主人彌勒佛救走,他殺死百姓吃掉童男童女造就混亂的作為隻不過是佛為取經人設置的一道關卡,而他最終損失的隻不過是可以在下界吃小孩修煉的資格。佛不過是另一個更大的身份階級,是另一重無法翻過的浪浪山。而被承認的取經一行人,真正有資格拿到通關玉牒,有神佛庇佑幫扶的四人一馬也都有各自的身份:金蟬子轉世的唐王禦弟,天生地養的齊天大聖,天蓬元帥、卷簾大将以及西海龍王的兒子。
四人最終沒能抵達西天,卻已在路上修成正果;他們未能成仙得道,重歸原形,卻已然超脫。四個小妖的西行之路,從一開始就是場荒誕的扮演,卻在誤打誤撞中踐行了真正的取經精神。
當他們為救童男童女而放棄長生不老的誘惑時,當他們明知不敵卻仍挺身而出時,他們早已在紅塵中證得自己的“真經"。他們褪去妖形,回歸本真,這恰似佛家所說的“放下執着"。
村民祭祀的石雕,孫悟空抛出的毫毛,都在暗示着一個真理:真正的正果不在于能否到達靈山,而在于路上種下的善因。就像唐僧師徒取回的經書會被水打濕一樣,形式終會湮頁,唯有精神長存。也許每個人都是走在自己的取經路上,我們不必成為誰,隻需要對得起最初的自己。這四個小妖用最卑微的方式,诠釋了最高貴的修行—他們沒有取得真經,卻活成了真經本身。
我覺得最震撼的片段是決戰之後的平靜時刻,滿身是傷的四人組陸續變回原形,小豬妖直到最後也還是沒能說出自己的名字,依舊是無名之輩,沒有得道成仙,更沒有逆天改命。待野豬、蛤蟆、黃鼠狼、猩猩四散而去,太陽照常升起,一切平靜得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人們都說這個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何必要認真呢?那九九八十一關的各路妖怪,說到底也不過是被神仙沿路安排的演員而已。但小妖怪們不同意,他們就偏偏願意如此可可愛愛的、豁出命去認真一次。是不是小人物不重要,因為見證這一切的山與水都會記得,供奉着泥塑的村民也都會記得。
小豬妖最後說,不甘心啊,這輩子啥也沒成。甚至同患難的四隻小妖,到最後都不知道對方叫什麼!可這不就是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的一生嘛。寂寂無名來去匆匆,蓋世英雄從來不是人生常态,無名之輩才是絕大多數。
這部電影在大笑解壓之外,有着更殘酷更無力的現實映射。天真的小豬妖跟蛤蟆精原本覺得自己扮演唐僧師徒隻要扮的足夠像一定能求取正經,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跟唐僧師徒最不像的不是外在,而是身份、出身和背景。這是一道天然存在的階級壁壘。唐僧是皇帝的哥們、孫悟空是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豬八戒、沙僧都曾是天庭大将,就連白馬都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每個人的身份對于這幾頭無名小妖來說都遙不可及。山之外隻有更高的山,階級之上隻有更高的階級,而最普通的小妖怪在大王洞開會時都看不到大王的臉,它們連眼前的這一座山、這一層階級都無法跨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