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拉丰饰)守在病重的老父亲的床边,双眼瞪着巴里昂(布里亚利饰),她不愿意医生离开,去帮助她姐姐生产,她还在抱怨巴里昂对于她的轻视,包含对于他不再爱她抱有的恨意,但那位一向胡闹的老父还是催促医生离开,尽快地去帮助他的大女儿生下小宝宝。巴里昂这一夜顶着大风雪,替好友塞尔日(热拉尔·布兰饰)即将临产的妻子找医生,再去找不在家的塞尔日。

...

当巴里昂从牛棚里拖出昏昏噩噩的塞尔日,再用一把雪抹他的脸,这时,清醒过来的塞尔日,睁眼看到了妻子生下了一个胖小子,他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大笑,说不清这是幸福的,还是别的,至少让这个浪荡子有了难得的笑脸。这就是《漂亮的塞尔日》(又译《美男子》1958)的最后情节,它的意义在现在看来不可限量,因为正是它揭开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序幕,由此开启了一个电影时代,并影响到后来的无数人。

如果说《漂亮的塞尔日》作为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处女作,让他成为“新浪潮”的第一位导演,那他的第二部《表兄弟》(1959),则延续并大大地推进了其“小主题,大处理”的创作旨意,用一种难以揣摸的冷酷主义风格,探索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混世中如何形成的狂躁与暴力,全方位阐释了导演的创作理念,并由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创作历程。至2001年,他共拍摄了50多部长片和几部电视剧,他一直被认为是从《电影手册》走出来的最具商业灵活性与务实性的导演。

...

《漂亮的塞尔日》得以拍摄,乃是用了其妻继承的财产拍摄,如同他所说的“当你找到一笔资金拍摄第一部电影时,你就成为一名导演。”正是有了《漂亮的塞尔日》的初啼成功,才使得《表兄弟》引起更多人期待和关注,由此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与前作所寄托的那种简单的乡村情怀相比,《表兄弟》则呈现了都市喧嚣的浮华,颓废、荒唐又迷失的资产阶级生活。

《表兄弟》中,从乡间来到巴黎的小伙查尔(热拉尔·布兰饰),诚实上进,修读法律,地道的有为青年,一旦入住表兄保罗(布里亚利饰)的豪宅,便感受到了这位保罗及其狐朋狗友的怪诞、腐朽又虚伪的生活气息,这是他乡间生活所无法类比的,如同我们在《漂亮的塞尔日》所看到的不同,这儿完全陷入一种及时行乐的混世虫状态。这帮人没有人生追求,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更不要说刻苦求学,除了堕落,还是堕落。但查尔不一样,他一直跟这些人小心地保持着距离。

...

影片极其细腻地用查尔话外音,采取给乡下母亲写信的方式,呈现了这老实孩子的人生态度,如同我们常见的那样,他只说好的,甚至违心编造点乐事,好让远方的母亲安心。实际上,自他来到的第一天,他就处于矛盾和不安之中。影片用两次保罗举办的两次大派对,着力呈现了这群公子哥们的放荡生活,但查尔不能像他们那样虚度光阴,他努力要从这迷醉的蛛网中挣脱,但谈何容易。

第一次派对,即是查尔来到的第二天,各色男女只求一乐,疯癫的保罗无疑是狂欢的焦点人物,他左拥右抱,当然,还少不了那个惯于胡言乱语又极其轻佻的克洛维斯,这厮无疑是片中的顶级混蛋。后面保罗所谓的考试通过,也是通过他化钱请人代考。而天天苦读的查尔却没有考取,这是影片中一个绝妙的讽刺。正是在第一次派对中,查尔与20岁的漂亮姑娘弗洛朗兹(于埃特·梅妮奥尔饰)一见钟情,二人可谓天生一对,他们离开吵吵嚷嚷地屋子,跑到外面,彼此表达爱慕之情,姑娘说我喜欢你这样的傻瓜。

...

小伙子实在兴奋过度,竟然提议去游车河,是啊,查尔来的第一天,表兄就带他去凯旋门和香榭里大街兜风,这清爽的月夜,他怎能不带着她去好好吹一下微风呢。进屋的查尔一说要借车钥匙,就被醉醺醺的表兄嚷道我们去兜风,群起响应,这次查尔与姑娘美好的约定,就这样被保罗搞砸。保罗对于查尔完全不放在眼里,毫无尊重。

对比《漂亮的塞尔日》,时隔12年后,从城里回到乡间的巴里昂,当看到昔日好友塞尔日整天萎靡不振,几乎靠酗酒度日,他决心拯救,即便连教堂的神甫对塞尔日都无可奈何,即便塞尔日夺走他的女友玛丽,乃至对他拳脚相加,巴里昂也决不放弃给予他的帮助,这只能说源于乡土那挚朴的诚实情感,这也印证了导演作为“巴黎外省人”的姿态冷冷地打量着巴黎这样的都市。

...

而在《表兄弟》中,我们则完全看不到那种人类应有亲情,看到的只有为所欲为的愚蠢式的霸道。这正是夏布洛尔所想要的,他说过“愚蠢比智慧和深刻有趣多了,智识有限,而愚蠢无限”。《表兄弟》中的保罗对于查尔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他自始至终就得与保罗这样的蠢人搅和在一起,想开脱也决非易事。姑娘弗洛朗兹虽然不乏追求者,但她还是觉得查尔好,她主动打来电话,约定下午见面,这让保罗很不爽。也许是兴奋过度,这对恋人都搞错了约定的时间,查尔以为是下午5点,而姑娘下午3点就赶来了,查尔还在学校呢。

...

姑娘如果离开也就没后来的事了,但她急不可耐地想等着查尔回来。这给保罗有了可乘之机,在那个法西斯式渣渣克洛维斯的极力诱导撮合下,加之保罗的威逼怂恿,总之他们觉得姑娘跟查尔不合适,何况查尔的生活来源全靠保罗,让她死了这份心,这种特殊情境下,姑娘投怀送抱,自此她跟着保罗在一起。简单责怪这位姑娘没有站稳爱的立场,未免武断,毕竟她对于爱情也是懵懂的,何况每天游走于这些人之中,当然,经不住诱惑是巴黎这样大都市女孩的主要表征。问题是,她对于查尔仍是真挚的,只是说她藏于心中。

...

当查尔回来时,保罗跟他还没说一半,聪明的查尔就明了,他并无强烈反应,但只能强捺着,心里在流血,如同他后来跟姑娘说的我是多么爱你,爱你的一切,但现在无可更改了。其实,爱他的姑娘,心里何尝不难受,奈何形势比人强,她只能顺水推舟,一对苦命的鸳鸯,只有共处一室的怅惘。保罗对于姑娘弗洛朗兹的羞辱,乃是家常便饭,哪怕在洗浴间,姑娘说我已厌倦了你,这让查尔钻心的痛。三人用餐时,更是心有戚戚,那是无言的肿胀。片中有一细节,犹如关在笼子里的姑娘,裸着身子享受太阳浴,这注定着她与保罗的所谓爱情是瞬逝的。

...

第二次派对,也就是庆祝保罗考试的所谓通过,这群人玩的更嗨,请来了挣脱铁链的表演者,只为博他们一乐,这把影片颓靡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已跟保罗分手的弗洛朗兹仍不舍查尔,她上楼找他,请他一起去玩。查尔说我明天要参加考试。实际上,如此深爱着,查尔只能远离她,这让姑娘伤心地跑开。查尔经常到书店看书,老板让他振作,多看巴尔扎克的书,不要学那个保罗。看来夏布洛尔和特吕弗一样,都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说。

...

但可悲的是,心事重重的查尔第二天并未如意考上,他还盼着考取,等有了工作安顿好,便接母亲过来一起住。但一切成了泡影,他心如死灰。他在街上,偏偏又看到了餐厅里他爱着的姑娘弗洛朗兹,在跟一个男人说笑,他真是伤心极了。回到屋子,查尔拿出表兄的那把左轮手枪,放上了一颗子弹,俄罗斯转盘的游戏。他指着沉睡中的保罗,但没勇气开枪,只得扔下睡了。

...

等第二天早上醒来,这位保罗来劲了,他对查尔说,如果你真的伤心,还可以去找弗洛朗兹复合。他一边大言不惭地说一边拿起了枪,玩笑地对着查,这家伙不知道昨晚查尔上了一颗子弹。当查尔伸手让他别开枪时,他还是勾动了扳机,可怜的查尔倒下了。多滑稽多哀伤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真是意想不到,这就是导演所说的“大处理”吧。

...

显而易见,这迥异于前作《漂亮的塞尔日》。《漂亮的塞尔日》中17岁的玛丽主动与巴里昂的靠近,这让塞尔日似乎觉得很高兴,但又让他纠结不已,以至于他动辄喝斥挺着大肚子妻子的“丑陋”。虽然影片暗含了乱伦的可能,按塞尔日的说法,那位父亲并非玛丽和姐姐的生父,且塞尔日的妻子之前怀过孕,他也怀疑是那位酗酒的老父所为,但影片并未呈现,只是塞尔日混沌状态时的说辞。后来,老头的确猥亵过相依为命的继女玛丽,引来巴里昂在墓地对于他的痛殴。

...

其实,这只是导演制造一种噱头的刺激性,影片的重点显然还在于刻画塞尔日终日因酗酒搞得落魄不羁的情绪状态,比如塞尔日跑到墓地独自痛诉自贬,追着喊着“疯子疯子”的小孩们跑,但最终还是在那个雪夜,在巴里昂的关照下走向了一个模糊的新生。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小孩上学、教堂和墓地,正象征着人类的始终,不谙世事的小孩是欢快的,成人的现实则需要宗教的抚慰,墓地则是人生的终点,塞尔日对于神甫的不信任,正说明人类反叛的性格。另一面,当巴里昂劝说他离开妻子时,他却拒绝了好友的提议,说你不了解她。后来,巴里昂在雪飘的林中遇到了拾柴的伊娃,说到这一段时,他们的误解消除了,起初她也以为巴里昂的到来,让丈夫变得更烦躁,渐渐她知道他是真心想帮助塞尔日。反而,伊娃的妹妹玛丽对于这个姐姐则是冷漠的,这只是她的任性而已,并非本质上的。

...

总之,我们在《漂亮的塞尔日》中,还是能看到导演作为“外省人”所蕴含的情怀。反观《表兄弟》中查尔轰然倒地的结尾,足见都市冰冷的疏离与反差,哪怕是有亲情关系的表兄弟之间,也终免不了人生的最终末路。片中所弥漫的中产阶级的堕落气息,也奠定了此后导演电影的主色基调。

“新浪潮”经过五、六年的狂澜后便结束了,跟其它“新浪潮”导演一样,夏布罗尔并未停滞。虽然他在《女人们》遭贬后有一段低迷期,但1968年《女鹿》的成功让他重拾信心,遂有了《毁灭》《贝蒂》《地狱》《仪式》等杰作的问世。

...

夏布罗尔的可贵之处,在于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情绪状态,这些角色尽情地以自己的面孔出现,好坏他不评判,也不止步。难得的是,他的电影整体并不灰暗和阴郁,往往夹杂着可堪回味的幽趣,哪怕最不思议的让人猝不及防的一击,也不会让人极度压抑,处处漫溢着作者电影应有的思考和表达,这是他迥异于希区柯克电影和其它影像的地方,也是令人击赏之处。同样,这与后来者迈克尔·哈内克电影中那种对于人类极致的绝望气息,那种刻骨的冰冷,让人不忍再睹,由此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就我个人喜好来说,我更倾向于夏布罗尔这种妙不可言的幽趣之味。

...

如同《表兄弟》给我们描绘了巴黎社会另一面的浮世绘,他们神经兮兮,纸醉金迷,相较于保罗他们的虚伪欺诈,好小伙查尔则是面对这种浮华的不适,那不知所措的痛苦与煎熬,注定了他一旦受挫,最终在深重的内心挣扎后,必然走向毁灭的人生。这也是夏布罗尔用这种精妙的冷酷镜语,带给我们现实和思考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且日益散发那不可逾越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2017、6、5

(2023年9月11日首发于公微“经典光影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