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全片观罢,心中萦绕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不再同和往常观看环境纪录片那样对地球的未来的那种忧心忡忡,而是对于这部影片通过雄辩的解说词,新颖的鸟瞰画面和逐渐加速的节奏共同创造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感到疑惑。这并不是我观看的第一部环境纪录片,但是,这是我在第一次听说西方国家利用环保的道德约束限制碳排放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限制中国发展之后第一次观看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同时,也是我在明白纪录片往往像雄辩家一样规劝观众信服自己的观点时候第一次看环保纪录片。这些背景知识都在我即将被影片强烈的节奏和密集的数据佐证的说理裹挟之时,又将我的思路抽离出来,从比画面更高的角度审视这部影片。
《家园》,是雄奇且善辩的。
所谓雄奇,是《家园》每一个镜头都来自航拍,尽管也不乏低位航拍的较小景别的镜头,但是大体上都是从一个造物主视角打量这颗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星球。于是,所有习以为常的场景都变得无比新颖。我看到洛杉矶城市的夜景,无数闪烁的灯火像是夜空的星星,川流不息的车辆好像城市的血液流淌不止。东京十字路口绿灯亮起时候,人群活像是蝼蚁,向四面八方爬去。
在人的眼中,人类永远是全景,在人的镜头下,人发生的故事曾经是所有艺术家,所有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关心的全部。直到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出现,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打量自己,打量人类文明以及其运作的方式,形成一种反思的镜头,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视觉表现。而这种无比宏大的,从人类文明视角,乃至地球母亲视角出发的视角,和环保主义者们的思考方式极为类似,用鸟瞰镜头配合说理性极强的解说词,完美创造出了导演想向人们传递的价值:所有人都需要看到自己从未目睹的地球的模样,所有人也都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从而才能免于人类文明因为资源短缺,过度污染等灭亡的悲惨命运。
相比于《航拍中国》这样并非单纯航拍镜头组成的纪录片,《家园》更加纯粹。前者,不仅有地面小景别的场景,甚至还有CG动画镜头解释说明镜头所处的地点。而鸟瞰镜头和地面镜头结合,也更好地起到记录说明的效果。《航拍中国》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彻头彻尾地展现宏大的视角,用猎奇的画面吸引观众,而是通过详细的说明记录中国的自然人文双重地理。《家园》则截然不同,它旨在通过更高的造物者视角[ [1]罗薇.航拍在当代人文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法国纪录片《家园》为例[J].当代电影,2016(01):162-165.]让每个人从平凡的视角抽离出来,用环保主义者主张的世界观打量世界。因此,全片每一个镜头都来自无人机航拍。尽管如此,贝特朗也能通过改变航拍机位高度,镜头焦段来获得不同的景别,纵深效果和画面质感,从而大大增加纪录片可看性。
《家园》鸟瞰镜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艺术价值之高。在本篇第一部分里,打量拍摄冰川、火山和岩石的镜头,导演并不追求展现的被摄对象主体完整,而是追求构图和色彩的美感,画面由质感丰富的复杂规律的几何图形构成,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航拍美学风格。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何构图还有展现沙特阿拉伯非可再生的农业灌溉时候,从极高的机位拍摄出硬币一般的农田,银光闪烁的部分就是被抛弃的土地。
所谓善辩,说的是《家园》解说词利用缜密的逻辑,丰富的真实数据和强力的情感渲染,完成环保思想的说理、劝说和解释功能。[ [1]周莹.评价理论视角下纪录片《家园》解说词的自然观分析[D].广东财经大学:2020.DOI:10.27734/d.cnki.ggdsx.2020.000687.]
“现在悲伤已经为时过晚”,《家园》结尾处,解说词利用重复,一次次给出地球已经陷入危机的实际例子,配合相同重复的解说词,营造出急不可耐的规劝,煽动性十足,让观众很难不共情。《家园》擅长利用权威性的语气和口吻辅佐大量具体数字,向观众传导一种“环保已经急不可耐”的价值。片中告诉人们,每生产出等量的肉类,消耗的能源会是粮食作物的数倍,于是智者的声音响起:我们应该不吃肉。殊不知,人类诞生之时就注定了是杂食动物。肉类在食物链中居于更后的部分,生产他们当然需要更多的能量,这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到了解说词的口中,吃肉成了不环保节能的事。这样舍本逐末,吹毛求疵的论断在煽动性极强的纪录片时空中被提出时,我竟然没有感到任何异样,并不自觉认为确实如此,我想这就是纪录片雄辩之处所在。
在阅读豆瓣网友的大量影评和大量b站网友弹幕之后,我发现主流的国内网友对于纪录片给出的数据和观点深信不疑,没有人注意到本片的制作时间是2009年,也就是片中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十多年前,也就是乞力马扎罗的雪在09年已经消失百分之八十了,片中的数据并不具有现世性。虽然,片中的数据曾经是真实可信的,但我不禁感到后怕,因为假如是一个居心叵测的西方政客,利用同样听起来理性睿智的智者女性嗓音,念出虚假的数据,伪善的观点,煽动无知的群众去相信他们奉为圭臬的价值,那么纪录片的作用将会变得多么可怕。纪录片这一形式本身就代表了所有视频形式中最贴近社会真实的一种,因此所有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心理戒备不强。当纪录片制作者利用技巧对观众加以规劝教导之时,他们的理智会比以往观看任何影片更容易缺席。因此,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不应该利用观众的信任,去误导,去欺骗,更应该维护纪录片的伦理,传递尽可能公正真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