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会在看完伯格曼或安东尼奥尼之后「仇富」。拿剧情片和纪录片直接比较或许并不恰当,但它无疑说明在导演的操纵下,影像的表达必然是可控的。
《少女与马》将镜头对准少女骑手和她们的马伙伴,而在这项每个月需要花费上万元甚至更多的运动身上,必然存在强烈的阶级性。但在这样一部号称是聚焦「女性成长」的纪录片中,阶级的表达显然不是必须存留下来的东西(或者说,可以弱化的东西)。而杨荔钠呈现方式显然不是最合适的那种。阶级不是问题,但让人看起来只有阶级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努力找补,但抱歉,再怎么找补它都很炫耀)
譬如,在拍摄学校授课的段落时,镜头不去探索深入女孩们在马场外的生活,反而选择去记录贵族学校的所谓素质教育。这些镜头除了进一步揭露所谓「中产」的阶级裂缝,并没能带给我们那种能够不被金钱和阶级所定义的真诚感动。
事实上,《少女与马》里的确贡献了一些动人的时刻。除了少女与动物之间的互动,杨荔钠曾经两次「试图」潜入女儿的房间。镜头扫过满屋的油画,抵达女儿的画笔,又在女儿的“出去”声中慢慢退去,那一刻的摄影机运动充满了情感,无疑是触及到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东西。但遗憾的是,这些碎片却没能进一步连接成线,带出更进一步真正动人的闪光。缺乏足够真诚的推动力,这些影像也就退化成了中产阶级的朋友圈、小红书或者plog,徒有精致的外壳而缺乏真诚的表达,甚至反过来进一步逼退了试图走近的观众。
正如花絮中,杨荔钠对女儿所说,其他人的妈妈都在,只有你的妈妈躲在摄影机背后。或许我们期待的就是杨荔钠有朝一日能像《站台》里那样,再次走回到她的影像中。杨荔钠并不缺乏影像的控制力,相反她的控制欲望太强。对于她而言,只有放手,才能真正为所谓的成长故事注入伟大的生命力。
PS:杨荔钠映后发言里急于撇清自己和中产阶级生活的联系,她显然知道其中的段落有多招人烦。因此不难理解纪录片在不同角色的戏份分配上的不均。显然,除了小熊之外的几个女孩儿,只是导演用来转移矛盾的挡箭牌。从这个角度上讲,用「炫耀」这个词来骂恐怕都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