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厂拍的片很多都可以当成家教片来看。
我以前一直觉得木兰父母无情,女儿要上战场就真让她去得?舍了女儿为了保老头保儿子?看完这个版本我可以理解所有人。可以说,“木兰从军”是这个家庭共同做出的决定,符合功利主义的决策逻辑:派出家里最能打的那个上战场,这样能活着回来的几率更高,杀敌退兵的效率更高。这一整体性的功利主义观念非常现代,与封建家庭的父母子女夫妻尊卑等级观截然不同,可谓新派。
花夫:退伍老兵对儿女进行忠君爱国的钢铁教育,所以女儿也会舞刀弄枪,熟知兵阵,也为“花将军”的养成奠基。他对君主绝对忠诚,教育出来的子女也忠心无二。他这种平等教育也足以说明男女在智力与体力(如果从小接受同等训练)的潜力本无差。
花母:没怎么受过教育的慈母,爱女爱夫基本一视同仁。会苦苦拦着女儿不让她去,也会为心疼老伴年迈多病。
花大姐:传统纺织妇女形象,有点浪漫主义,传统话本青衣那派。实际在农耕家庭中应该是操心受累最多的人。父母年迈,长姐如母。
花小弟:戏份不多,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花木兰说要代父从军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不可,只有弟弟说好啊姐姐你去。有人评论到“好弟弟”哈哈,我反而觉得这是孩童的天真。他可能觉得姐姐真的与男人没什么分别,别家年富力强的哥哥可以代父从军,他那武艺高强的姐姐照样可以。他说姐姐你回来我为你杀猪宰羊,我想他是真的相信姐姐能回来,他信任姐姐的能力。
花木兰:传统又新派的妇女。传统是指她的忠孝双德,以及渴望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退伍了不想升官发财(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是回家织布奉养父母。新派是指她的平等意识,著名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但她的底色还是传统的忠孝,甚至有点痴愚的程度,在上面又诞生出勇毅。据说是抗美援朝前夕在东北拍的征兵宣传片,效果嘎嘎好。
总的来说,改编的剧作水平极高,演员的形象和演绎也十分贴合。可惜好剧无人看,画质也有点残了,期待修复版,期待当代的美好家庭片。
《花木兰》其实是一部家庭片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对忘年恋的“去爱化”解读
老少恋,尤其是老男少女恋,一直是我不愿接触的题材。早年看过《垂死的肉身》,大学的师生恋已经让人不适,何况是12-14岁的少女。但每当看完,总会百感交集,正是这种爱欲与教育结合的复杂性,让这个题材格外吸引人。先说结论,年龄差永远不是爱 ...
《女驸马》中的异性忠贞与同性情愫
这剧最好玩的点在于它的“游戏感”,就是预先设定一个目的——救李郎(在封建伦理下,象征女子的美好妇德:忠贞),之后无论发生什么,都必须服务于、让步于以此目的。就连冯素珍考上状元迎娶公主这种炸裂事件,也不能撼动她的原初目的分毫,这份慎终 ...
为写爱情反而不是爱情片
撤回一个三星,因为65岁老头观感太差了,一看亲热戏就忍不住快进,真的很煎熬。后面的剧情能好看一点,我忍不住认为爱情只是一种“爱情感”,或者那种不断追求“爱情”之实存的冲动本身,正像《千年女优》一样。如果女主得到了那个男人,她的爱情感 ...
阿里·阿斯特(Ari Asters)编导的《仲夏夜惊魂(Midsommar)》(2019)被哈达迪(Roxana Hadadi)评价为“一部节奏缓慢但诡异、色彩缤纷的迷幻之旅”。该片在上映不到一年内就斩获了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