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因为太喜欢原著了,所以在发现汤老师和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有很大差异时,果断“胆怯”地放弃了。多年后放平心态来看,发现很多关于原著的模糊的记忆又重新涌了上来,并且被开头倒序的处理小小惊喜了一番。不过继续往后看,我发现剧情重点还是放在了恨意和复仇上,对于爱意和羁绊的刻画仅仅放在了那些搂搂抱抱上,个人觉得这种处理会直接冲淡原著中那种爱与恨之间强大的平衡,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没法真正被希斯克利夫打动,只觉得他的狠厉更加占据上风。

原著中我记得有一段希斯克利夫在察觉到哈利顿情绪不对时主动上前询问的情节,在这么一个微小的瞬间对曾经仇人的儿子进行关怀是我眼中非常高光的手笔,但是这部剧很明显只是把重心放在了那些戏剧化的转折上,抛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会让人物更加立体完整的细节。

看到那句著名的“树叶岩石”之论,那一刻我确实感慨良久,因为读原著时,对于凯瑟琳的选择,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在当时是十分不解的,但当这句话出现时,一切似乎也就说得通了。但是仔细一想,本剧在刻画凯瑟琳的选择时似乎远比原著中要犹豫,所以对于部分观众而言,这段言论也许就没那么直击灵魂了。也就是说,原著中的凯瑟琳能让人们看到她在任性和自私(至少我认为是这样)之余还保留了一丝对于真实情感的认可和守护,但是本剧给人的感觉就是犹犹豫豫和最终的自我精神说服,甚至在希斯克利夫回来之后开始自责和道歉??我不记得原著的时间线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是剧中对于时间的处理是,希斯克利夫出走于三年前,凯瑟琳因为最终等不到希斯克利夫,所以嫁给了林顿,结果一个月之后,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凯瑟琳后悔了,希斯克利夫感到了背叛——话说,这种对于爱情的提纯处理,真的好吗?

然后是母亲(Catherine)和女儿(Cathy)的名字在本剧发生了置换。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想清楚这种置换究竟有什么好。全名是母昵称是女儿不是非常合理吗?难道说你只是为了让希斯克利夫用更充满爱意的方式去叫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