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視角屬于秋,那這便是I人才能理解的故事。碰碰對于不善言辭的人來講是一種永遠不可奢求的存在,影片将這種不可奢求變為現實,能夠想象這種努力背後所暗藏的一次次錯過以及遺憾,碰碰施展魔法的瞬間仿佛就是在救贖創作者本人一樣。

最大的亮點是那些細緻入微的人格困境。特别能共情秋和奈南,從點滴中多少看到了些自己的影子,沉默會促成着大喜大悲的性格,也會助長時不時冒出的義無反顧的沖動,遷就的底色是善良,但大多數情況下卻隻能帶來反複不斷的内耗,以及消滅他人為之共情的可能性。樹裡和諒是I人所渴望的更為潇灑的存在,情緒方面能獨擋一面,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又習慣簡化敏感,将自己設定得比實際更堅強。優太身上帶着一種不可抗力的不公以及與之伴随的自怨自艾,比所有人都更努力想要争取,但是卻總得不到與自己付出相匹配的結果,這點應該能與更多的人産生共鳴。

碰碰的設定是角色心境的連接器以及過濾器,但是就文本層面它過于工具,更多起到的是關系粘合以及劇情推動的作用,至于該過濾器在實際作用過程中的利與弊,影片表達得其實深度有限,此為一大憾事。其實,我能察覺到創作者對于碰碰的态度是什麼——連接和過濾在本質上并無壞處,但因受其作用的人具備個性且多變的思維方式,其消極或積極的态度最終将在主觀上定義碰碰存在的好與壞——所以,問題的關鍵其實在于人本身,有些時候我們會放大某事或者某人對于自身産生的影響,好的事情要歸功于它,壞的事情也要歸罪于它,但其實,這是一種逃避自我正視的體現,因為拒絕正視所以才将情緒起伏的原因向外遷移,因而也就錯過了能夠從根源上剖析真相的機會。其實除碰碰之外,其他瑣碎的細節也能體現這種向外遷移,就好比秋在意識到自己講話變多後,會認為這是歸功于主動和自己搭話且直言直語的樹裡,因而對樹裡産生好感,卻沒有想過這種變化其實和自己步入社會、與更多的人接觸、逐漸打開自我有關;再比如,奈南拉着樹裡一家店一家店地尋找秋,其根本驅動力一定不是單純感謝那麼簡單,二人進門後諒和優太二人甚至會用“鶴來了”這種比喻來調侃,可這種明眼人都能猜出個一二的驅動力在秋的主視角下卻被不斷忽視,認為二人隻是因為諒的自作主張所以才搬來和三人合居,而優太後續對于秋的猜忌也是建立在一開始對于奈南主動現身的原因之上的。

但即便能感悟出以上這些,為什麼我還是會覺得影片在母題的表達上發掘深度有限?問題主要出現在影片的後1/4,而這個所謂的深度有限其實是指表達技巧層面。創作者擁有真摯的情感以及強烈表達欲,但是在升華的時候卻隻能利用異空間和超現實力量在視覺上做強化,很難讓人在面對該場景時當即産生共鳴。前面提到碰碰的戲份過于工具,但就是這個在影片前3/4時間以賣萌為主的存在,最後卻承擔了升華主題的絕對重任,理論上合理但是感覺上突兀。沒錯,碰碰魔法的無辜性需要從人類的自我正視當中得以解脫,但在最後的高潮環節,這種正視卻是靠秋單方面的口頭輸出完成的,并沒有前3/4時間裡那些細小的點滴作為支撐,屬于我知道他為何要這麼做,但是我還是不相信他現在有能力這麼做,期待轉變最終看到的确是頓悟。此外,将碰碰萌寵化以及稱贊其陪伴意義的做法,其實是點削弱先前已經打下來的深度的。真沒想到,有朝一日可可愛愛也能成為升華主題的小型絆腳石,平常總是自诩童真,但此刻反倒五味雜陳,這種心境不知道有沒有類似。

不過,總得來說,這部電影在還是一部遠遠超出我本人預期的存在,截至目前觀看人數之少連評分都沒有,所以很幸運自己在草草看了下預告之後就直接買了票,沒有錯過它。話說,這确實是極度細心極度敏感的人才能創作出的劇本,主視角的強調也在努力和顧影自憐擺脫關系,如果沒有收尾的欠妥,我應該會直接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