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剧组生活,既在稳定地生产意义也在一种微妙的恐惧和未知中抑制意义。电影想要生产意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确立一个明显的主题,而大多数疫情电影可以想见的便是虚构一些情节或表述一些苦难来展示所谓“要能回到疫情前该多好”,但本作却描绘了一个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剧组,他们的拍摄与日常生活混杂,演员完全将自己的真实一面赋予角色,以这样一种绝对真实的记录姿态拒绝了上述庸俗的生活神话,因为疫情前后事情都没有更糟或更好,这是第一层。

而这样一种不承载意义的姿态却因其逆向时序的形式得到了反思,明确切割电影情节的天数字幕在元电影层面使得这样一种不具意义的剧组生活又成为一种象征物,并获得象征意义,好似是一种封控下自由的生命景观又或是一种艺术抵抗灾难的精神疗愈,这是第二层。

第一二层是最能够经验到的视觉感受,但此刻我们还没有看完全片。直到结尾的Day1与开头的Day22均重复出现了五光十色的音乐和舞蹈后,第二层的意义便又开始得到质疑,似乎疫情出现与否剧组人们的行为都没有什么改变,生活的价值似乎始终处于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悬搁状态,这一首尾呼应转瞬间将第二层的象征意义内爆成为无意义的重复,这是第三层。

我们真正看完电影后,如果愿意耐心地再回头看看电影开头也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尾,稍微细扣一下剧情细节便后会注意到电影较为强调的一个冲突点便是剧组里的男主女主因疫情期间的安全距离命令而无法拍摄吻戏,而在Day22也就是电影开头,经历了这一段22天的剧组生活后男二和女主暗生情愫,在房间的暗处私密而热烈地亲吻,并被男主无意撞见。吻这一行为作为情愫和意义的中介物最终在我们看完全片后令我们意识到原来一个稳定的意义早已发生在了全片开头只是他过于细微被淹没在了绵密悠长的日子和恐怖的疫情背景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终归能产生差异和能量,它可以逃离封锁和重复的生活并出现新的境地,当我们看完电影后居然发现原来我们在电影的开头就看到了一些意义一些希望,这是第四层,导演在内爆完全部后留下的保险方案。

像电影一样不断地回溯因果直达过去就如同怀念那个回到疫情前的生活一样是在期待一种虚妄的神话,李沧东的《薄荷糖》便是如此,好似世界崩坏后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故事的开端确证有那么一丝黄金时代的美好供我们感伤,而神话的态度或许能让我们收获一个不错的小说或电影,但无法帮助我们面对真实的生活。制作和观看再多这样主题的电影也终究无法使得我们回到疫情之前,但电影的存在却又是有必要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可供我们反思的艺术装置让我们认识到回溯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通过一种真实的无目的回溯手段直达故事的开端,我们才能意识到或许在已经出现的人和物身上早已埋藏着新生活的种子。

本作可被视作一部疫情艺术装置也可被视作一个黑箱,通过上述四层意义(当然不止这些)的生产和内爆不断抵达一种真正的疫情电影或许应当具备的倾向。它应当以一种不虚构意义(第一层)却又能提供真实反思的姿态(第二层),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对过去的思念(第三层)退出往事的闭环并直面未来(第四层)。在这意义上,这部片子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虽然它有明显的不完美,在一些文本设计和元电影主题的讨论上过于匠气和贪婪,但这部拍摄于20年真实疫情期间的作品至少迈出了当代电影有效回应如今崩坏又缓慢重组的世界的宝贵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