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群友做的“视觉互换活动”,看了《乱》、《李尔王》,查了查相关背景,参考了一些其他up的影评。第一次写长评,欢迎指正。
读完《李尔王》后来评,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服化都有一种话剧味。留意到弹幕批评老城主的造型过于夸张,我反倒觉得正是由于这种夸张造就了老城主命运悲剧的对比感。在风沙肆虐的荒原上,鸟瞰镜头注视着曾经的城主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挣扎,形容枯槁,充满讽刺。
一文字家的三位公子的铠甲颜色是三位公子性格的侧写,构成独特的隐喻体系。大儿子的赤甲是对权的渴望,是膨胀的野心被点燃。二儿子的金甲是对利的渴望,是金钱在夜景中反着冷光。小儿子的蓝甲是在乱世中仅存的理性,在广角畸变镜头下也不断的产生着扭曲。
《乱》不仅仅是对于《李尔王》的单纯转译,而是给来自西方的骨架赋予了东方的血肉。了解到《李尔王》创作背景有文艺复兴女性思潮觉醒的成分,而《乱》将子嗣改编成男性集团。一来解构了亚洲素来父权制的文化体系、二来加重了对权利欲望的影射,或许其中还包含少量对武士道精神质疑的成分。
融入以“狐狸精”喻指枫夫人的桥段,想到妲己在《封神演义》中的形象。从中国社会来看,我们喜欢讲“红颜祸水”,“烽火戏诸侯”的褒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玉环,“燕啄黄孙”的飞燕、合德……黑泽明表面讲的是枫夫人的复仇,实则也抛下了问题:枫夫人的复仇成功,作为掌权阶级的男性难道就毫无问题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城主、大郎,次郎所出现的对于权利的争夺问题,才导致一文字家族的灭亡,从而达成枫夫人的复仇。
老城主没有如同李尔一般疯狂,再次展现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更重视悲剧形式,而比呐喊更悲恸的,是东方的轮回与无常。城主和三郎被宛如发丧的军队抬走、盲女手中的佛像坠入深渊后再展开,镜头最终定格在云雾缭绕的活火山。
《乱》像始终悬浮在背景中的活火山,不是希腊神话体系中不可抗拒的神谕,而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躁动着的,象征着翻涌的欲望的滚烫岩浆。无论是西方社会所强调的“爱”,还是东方社会所看重的“忠孝节义”,在权利面前不过是一层遮羞布。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小女儿”和“三郎”的存在都不过是理性的碎片,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任由情感驱使。
而透过这场东西方同样悲剧的差异化表达,最终也能看出普适性的本质。无论是李尔王用以分割疆土的权杖,还是一文字家族分封出去的城池,当权利大于一切情感成为人类用来测量人性的标尺时,我们最终都会划向无底的深渊。黑泽明用东方化的故事来解读西方传统悲剧,也证明了真正的悲剧精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被淬炼出新的锋芒。
sorry,四点了,把脑子里碎片化的东西稍稍整理一下还是好乱,希望能被看懂。
黑泽明对西方故事的东方解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