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很多青年导演都是看似有希望,但简君晋的确让题材陈旧的港片有了题材和主题上的新的突破。
《白日之下》这个片名很有意味,将几年前香港的复康中心虐待患者的社会题材搬上银幕的确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影片没有俗套的说教,而是从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非常坦白的告诉大家,社会秩序永远都在完善的路上。
就像简导演分享的创作心得:电影能够提出问题,却不一定会解决问题。
[黑暗在白日下也黑暗]
在银幕上见到年近八旬的姜大卫、鲍起静,年逾九旬的胡枫,很是高兴。同时看着熟悉的面孔老去,以及片中饰演角色也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不禁阵阵心酸。
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掉队,这也是香港演员业务能力的体现。影片的社会背景虽在香港,但导演能够抓住“共情”让更多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生活在大多数人认为的边缘群体。而他们就是生活中处处看得到的残障人士、老年人们,而他们也许是因为与大多数人的不同、人老了会成为家庭的包袱…… 影片中的残障人士角色,对于演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突破,但作为一名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内心。
尤其是片中小玲和明仔虽为智障,但当小玲被提及性侵时,看似情绪无常,但明显能感受到智障人士被镇压住最深处的理智。小玲扮演者梁雍婷真的演出了那种层次。那种被迫回忆伤害后撕心裂肺的痛,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弦,也是近年来内地大银幕上非常有价值的镜头。明仔感受到小玲受到人身威胁时试图努力挣脱绳索时的怒吼,以及在窗边感受外面世界美好的阳光与空气,影片也在这时插入了一个仿佛是明仔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生活,他荡着秋千,本该享受与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
姜大卫时隔多年再度回到大银幕上的通伯,影片中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他说,装傻总比不傻要活得容易。而他对于小琪的正义行为更是在背后默默付出和支持,明知自己也会受到牵连,流离失所。
通伯角色的人格魅力的确强大,对于智能手机这一新奇事物,他依旧有求知的欲望。对待水哥(胡枫/饰)也是重情重义,每当小琪抽烟时,他就会夺过烟来,说:“少抽点烟吧,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无所谓了。”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与话语,却给予了小琪对亲生爷爷的情感遗憾与空缺。通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从未感受过的“爷孙情”,两人成为彼此的情感支柱。
而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个场景当属水哥临终前一晚与通伯的对话。水哥躺在床上向通伯说,每天晚上在床上时那种沉下去的感觉,感觉再也不会醒来。而第二天太阳升起,又能够看到通伯的感觉真的很好,而水哥在这之后却是再也没有醒来。第二天遗体移走,又是一个老人代替了那个位置。水哥的现实演员——胡枫,应当是现今唯一一个粤语片时代还健在的老戏骨了,现今92岁高龄,结合影片中的场景,更是感慨现在在银幕上能够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还身体健康,能够留下作品,真的很珍惜,很感恩这种难得。
影片中林保怡、青年演员余香凝的表演也是影帝影后级别的,但不展开篇幅说了,期待下今年的金像奖吧。
影片中的台词、镜头的考究无一不是对这个还很不完美的世界的思考。片中小琪的上司对于小琪那种正义、求真的韧劲,身为过来人很多事都看得清楚,但作为被现实打败的媒体老人,内心还是希望小琪能够秉持初心,最后对小琪的那句“去你的”,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欣慰。
[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
[人老了,就是包袱]
[人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可以选择的人不多,选对的人更加少;不要因为选择对而内疚]……
再说到影片在内地的放映态度。今天对港片的没落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角度,看着内地院线屈指可数的排片,就连今天观影影厅都被放在一个微型影厅,甚至都不需要过检票口。一直都在说港片不行了,但通过这部影片可见虽然题材敏感,但对待态度上何尝不是使港片持续没落下去的一个原因呢?
几天后同样关注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港片《年少日记》是否也会遭到同等对待呢?
港片近年来类似题材的影片,像《可爱的你》《杀出个黄昏》都很有思考性。不止香港,中国各地的典型性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也非常希望更多导演能够透过电影让人们发现问题,就像影片最后,坏人依然逍遥法外,残障人士的家人活在阴影下,法律依旧不健全,但结尾记者们还是在奔向每一个接近真相,求得正义的路上。
希望永远不会泯灭。
虽然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无法改变,但能够透过一部作品引发点思考,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