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原著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犯罪题材电影,而余华的作品通常都是以社会抨击讽刺为底色、死亡剧情为表色,他不是真正的悬疑推理作家,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抽象出来的人物,情节也是抽象出的情节。所以,看这部电影也需要透过抽象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深层次的表达。
电影本身来讲,充分营造出黑色与血色的氛围,利用意识流悬疑与言语叙述式悬疑勾连剧情线。以马哲为第一视角改编,指定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却又努力回避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色彩,马哲爱人角色和主线关联性不高,有商业炒作嫌疑。

解析影片内在逻辑(个人分析):世界上的人群分为三种,主流人,边缘人,无意识人。主流中的精英层以集体的名义来装饰自己的行为,并获得主要的利益,他们的思维在大方向中保持着理性的冷酷,却在细节中忽略理性的严谨,他们对于边缘人有着天然的鄙视。边缘人,是在其兴趣爱好或行为上,被迫划为少数者,由于人类对于少数差异人群的天然排斥性,边缘人也就意味着弱势弱势群体,意味着需要隐藏自己的与众不同,努力伪装成和大众趋同的模样。无意识人是不明所谓“是非”和“众寡区别”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少数差异的脆弱性,所以他们也不懂隐藏自身个性差异,或保护别人的个性差异。同时,世界上的行为模式也有三种,利己趋向模式,专一趋向模式,疯子模式。利己趋向的人,无论言行怎么体现,内在驱动都是以自身利益为目标的,大部分人都是这种行为模式。专一趋向模式,是指内心存在特定目标,且愿意忽略自身得失,执着于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模式。而疯子模式,是指没有理性逻辑引导下的行为模式,只有习惯性行为和突发行为。
这个故事就在这三类人群和三类行为模式下编制出来的极端性故事。马哲是无意识人,他没有对有些差异有明显的憎恶(区别于主流人的观念),但同时也没意识到少数者的差异性会引来别人的无形伤害;而其行为模式是探究真相的专一趋向模式,偏偏在探究真相的同时,给无辜的边缘人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在自责中,他的理智被压抑,产生种种幻想,最终他在短暂的疯子模式中将另一个无意识人——真正的疯子杀掉,他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与疯子的差异,因为疯子没有脑子杀人,而很多人却因为他有着很强的侦破能力而死,他和疯子似乎变成了一类人;最终他决定回归主流人的体系,并放弃探究真相的专一趋向行为模式;可悲的是,他的儿子却可能是天然的边缘人或无意识人,必将在未来忍受社会主流人群的无情排斥。第一被害者幺四婆婆,目击人出轨男女和异装癖男人,都是边缘人,也就是“河边的人”,他们不被主流所接纳的兴趣和行为,构成其“错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努力隐藏着自己的“错误”,而一旦“错误”被揭露,也就宣告了其死亡,这是一群无辜的弱势群体。疯子也是一个无意识人,生理上的无意识所呈现出疯子行为模式;由于幺四婆婆长期的驯化,他分不清他的行为是好是坏,也搞不清分寸对于别人是否有伤害,他不用承担责任,也没有负罪感;但突发性的行为又极具破坏力,且不可控。局长,马哲下面的伙计,妇产医院的医生等配角,都是主流人,他们不需要真相,也没有太多同情,但他们自然性鄙视那些边缘人,在故事中看似是NPC,实际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用舆论杀器杀人无形。
实际上,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无意识人,虽然是发育正常的人,但不考虑是非、不考虑后果、不考虑分寸等,以疯子行为模式活着,很容易伤害到别人,很多人在过大的压力中也会变成疯子模式;而更多的人只是冷酷的主流人,厌恶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冷酷地忽视弱势群体的悲惨经历,并以利己主义的行为模式实施着所谓理智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