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这个时代,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大卫·芬奇,肯定算是其中之一。从最初拍摄MV短片出道,到后来进入好莱坞顶流行列。《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消失的爱人》……好莱坞暗黑电影界头把交椅、窥视人性深渊的惊悚大师。

...

好莱坞之外,大卫·芬奇在流媒体同样活跃。2013年,他执导的现象级神剧《纸牌屋》,开启了网飞的全盛时代。而后,又与网飞合作开发了《心灵猎人》《爱死机》……题材多变,履历光鲜。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影剧两开花的典范。

...

时隔3年,大卫·芬奇终于带来新片。再次和网飞联手,推出了《消失的爱人》后首部犯罪惊悚片。海外媒体,反响不俗。入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烂番茄85%鲜,IMDb7.4分。

...

国内观众,差评如潮。豆瓣6.6分,大卫·芬奇职业生涯口碑最烂。

...

久违的大卫·芬奇,究竟是神作预订,还是翻车现场?

...

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最初的剧本,主要围绕良心不安的杀手和紧追不舍的警察展开。“芬奇御用男主”布拉德·皮特被选为主角。不过,皮特却以“角色太过虚无主义”为由拒绝了邀请。

...

影片中,法鲨饰演的是一位职业杀手。一次任务,杀手奉命前往巴黎刺杀目标。

...
杀手仓皇而逃,打算另谋机会。没想到,当他回到藏身处,家中已是一片狼藉。女朋友也受牵连,遭到酷刑折磨。
...

反类型杀手无论是《独行杀手》沉默如谜的职业杀手;还是《疾速追杀》狂拽酷炫的黑帮杀手;抑或是《安娜》火辣性感的特工杀手……杀手电影,无疑是有史以来最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之一。

...
《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向以离经叛道著称的芬奇,拍摄烂大街的杀手电影,并非躺平摆烂;而是打造一部没有光怪陆离世界观和眼花缭乱打斗,反类型杀手电影——主人公被塑造为没有存在感,毫无同情心,高度职业化的杀手。他沉默寡言,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范生活,遵循理性和经验工作。
...

盯梢根据地,他租用Wework共享办公室;盯梢时进食,他选择麦当劳“穷鬼套餐”;逃生,租共享电瓶车;买装备,上亚马逊网购……如芬奇所说,这个角色并不令人恐惧。“但他身上触手可及的邪恶,会让观众对超市排队的陌生人感到紧张。”

...

中段,主角每次动手,都要念叨一段碎碎念。这段碎碎念,是他杀手职业的信条,也是他掌控理智的标志。

...

最后,他杀到雇主面前。表面上,他对雇主咬牙切齿的威胁;内心中,却由他放弃碎碎念,折射出角色“累了,毁灭吧”的自暴自弃。你会发现——独白的内容、语气,甚至节奏,精准而敏锐地刻画出杀手精神状态的转变,和抛弃理性信条的过程。外表波澜不惊,内心狂暴汹涌,显然是本片高概念所在。

...
《战栗空间》芬奇为了追求利用不可靠的独白来反映角色心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几乎塞满了密不透风的独白。无休无止的碎嘴絮语,漫无边际的胡说八道,再配上法鲨低沉洗脑的嗓音——如同ASMR催眠,令观众昏昏欲睡。
...

实际上,影片故事内核,更像是打工人的心路历程——打工人卖力加班,结果却搞砸了工作,惹恼了甲方而遭到开除。于是他心有不甘,一路找到项目经理、HR、甲方,讨个说法。最后发现甲方根本不在乎自己,只是项目经理暗收回扣,让自己背了锅。打工人又气又累,干脆撂挑子度假去了……以上剧情逻辑,安在社畜打工人身上,并不违和;但对于冷血杀手,则多了一层反高潮的寸止意味。

...

芬奇之后最后,还是聊回大卫·芬奇。回头再看芬奇的导演代表作——《七宗罪》,他以环环相扣的探案,探视人性不可直视的原罪。《搏击俱乐部》,他以精神分裂者的剖白,嘲讽麻木的美国人。

...
《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赖以成名,靠的是——阴郁忧沉的光影、动感跳脱的剪辑、复杂边缘的角色,猎奇怪诞的故事。他构建的电影宇宙,人性的黑洞总是那么深不可测,但又如此引人入胜。
...

关于下部影片,芬奇表示他和编剧艾伦·索金探讨过《社交网络2》。这些年关于扎克伯格和Meta的新闻,提供了很多值得拍摄的素材。对此,我持开放态度:保持乐观,降低预期。毕竟,大卫·芬奇仍是好莱坞为数不多仍在拍犯罪类型片的导演;但也该明白,曾经带给过我们无限惊喜的芬奇应该是回不来了。

文/Scott